发布时间:2011-08-09 08:37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8月07日 08:50:20 | 查看:8627次
台商刘竹承到昌邑市东利老年公寓看望该院的老人
爱,没有终点——一个台湾“老实人”的大陆行善传奇
新华网济南8月7日电(记者 任沁沁 滕军伟)王毅就任国务院台办主任两年多,首次专门写信表扬人,对象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台湾人。
今年元旦,他致信《两岸关系》杂志社,希望杂志能报道台胞刘竹承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信中说:“刘竹承老先生的爱心和善举,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更体现出两岸同根同祖、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这封信,让刘竹承这个在山东行善不欲为人知的台湾“老实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华社记者近日再度专程前往潍坊,采访刘老先生和被他帮助过的许多孩子。一个个故事听来平平淡淡,但15年的坚持、135个孩子被点亮的人生,却让其中隐藏的大爱显得如此深沉不凡。
苦水里泡大的不仅是人,还有一颗柔软的心
今年67岁的刘竹承,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台湾家庭。自小失去双亲,被寄养在舅舅家里。“读书没人管,要钱没有钱,想吃没得吃,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刘竹承回忆说。
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刘竹承顺利读完研究生,成为当年台湾选派的200位公派留学生之一,远赴英伦。回台后,刘竹承成为一名公务员。50岁时,抱着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想法,他主动离职,投身商界。
刘竹承有5个女儿,两个亲生,3个是从贫困家庭抱养的。对于女儿们,他一视同仁,甚至把更多的爱给了领养的孩子。
因为在台湾时与一家山东人为邻,刘竹承对山东人有着很好的印象。15年前,他选择投资山东,那时的齐鲁大地还比较落后。刘竹承说:“山东人的友善与忠厚时时感动着我,给了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投资山东的台商,他得到了当地各方面的大力帮助。事实证明,刘竹承的选择没有错。200万元新台币开始打拼,有失败、有挫折,到了第五年,事业才有了起色。
这时候,他开始行善当地,回馈同胞。
刘竹承选择的是助学,他资助的孩子都是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困难,但怀有读书的梦想和前进的勇气。资助模式也比较特殊,一旦确定帮助一个孩子,就将其培养成人,直至可以自力更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他对每个孩子的支持与关爱从不中断。刘竹承说:“只要孩子们有出息,读到博士我都供。”
由于长期助学行善,潍坊当地的记者、干部,碰到刘竹承,都会告诉他哪里有孩子需要帮助。经过考察,只要真正困难又上进的孩子,刘竹承都会伸出援手。十年来,他帮助的孩子从1个增加到135个。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或初九、8月20日左右的两次聚会,是刘竹承给孩子们发放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他把所有孩子聚集在一起,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费、一年共计6000元,学费则一次性帮助缴纳。聚会时,他和孩子们轻松交谈,亲切地询问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近况。
这是刘竹承和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
爱,点亮人生,改变命运
“没有父母亲不要怕,没有钱不要怕,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是让自己翻身的最好机会。”这是刘竹承看望孩子们时,常常会说的一句话。
他帮助的孩子,有的正在上初中、高中,有的已是名牌大学的学生,有的则步入社会,有稳定的职业,不仅自力更生,更开始帮助他人。
有一对姐妹因为刘竹承的帮助,改变了命运。2006年,姐姐赵香玉是大三学生,妹妹赵彩玉则刚考入大学。父母突然双亡,让她们陷入悲恸之中,更可能被迫辍学。刘竹承闻讯后,赶赴姐妹俩所在的小乡村,为她们送去“及时雨”。此后每年三、四万元的资助,让两姐妹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如今,赵香玉已为人师、人母,有了幸福的家庭。
正是赵香玉在2010年给王毅主任写了一封信,表达对将自己当亲生女儿培养的“刘爸爸”,才有了开篇提到的王毅致《两岸关系》杂志社的推荐信。
因为“刘爸爸”的帮助而走出命运低谷的远不止赵香玉姐妹。王艳梅是另外一位受惠者,她现在就读清华大学经济学系。
刘竹承还记得第一次去看望艳梅的情景。他给艳梅家买了点猪肉和油,艳梅妈妈一下子跪倒。“孩子艰辛的生活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当时就下了决心,要好好把事业做得更大,给孩子们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刘竹承不只是帮助上不了学的孩子。临沂有20多名残障人士生活没有着落,他每年给每人2200多元生活费。
2011年4月3日晚,一位接受过他帮助考上山东教育学院的孩子,发短信告诉刘竹承,她的姨夫因心肌梗塞需要急救。当时人在台湾的刘竹承,立即让在大陆的工作人员带着1万元现金前往帮忙。直到4月6日下午,这位学生发来“我姨夫手术刚做完,手术很成功”的短信,刘竹承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刘竹承的行善足迹,也踏出山东。2011年2月26日,他专门到北京,为50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送去温暖。
在逆境中长大的刘竹承,如今虽然已是黄海之滨耀眼的台商明星,但依然着装朴素,过着节俭的生活。他奉行“四不”原则:从不抽烟,从不喝酒,从不上夜总会,从不坐飞机。但是,面对需要扶助的孩子,他出手总是那么大方。
刘竹承记不得在行善上花了多少钱,他说:“钱不重要,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成果,是对我最大的慰藉。”
薪火相传,让爱没有终点
工作忙碌的间隙,刘竹承会拿起手机,翻看孩子们从五湖四海给他发来的短信。
侯冠丽的短信掩饰不住兴奋。中专毕业的她,在刘竹承的鼓励下考上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刘竹承继续鼓励并资助她考取研究生。这个夏天,她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成为南京市的一名公务员。
在短信中,山东医学院学生纪淑芳表达了自己“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的志愿,进入外企工作的郭晓龙则表达了顺利就业的欣喜和对“爸爸”的感恩。
让刘竹承感动和欣慰的,还有清华大学学生王志伟的短信。王志伟告诉“刘爸爸”,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加上学校的奖学金,可以自力更生了,请求“爸爸”停止对自己的资助,把每年12000元用在更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
看到这条短信,刘竹承流下眼泪。他打心里高兴,因为孩子懂得感恩,领会了慈善的精髓,懂得将爱散播出去。“我需要的不是孩子们对我的任何回报,希望他们能继承大爱精神,薪火相传,回报和感恩于社会。”
有人建议刘竹承,这么长期固定的捐款,应该设立一个以他个人或企业命名的基金。刘竹承谢绝了。他说:“我愿意亲手把资助款交到每一个孩子手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我的力量,不为名也不为利。”
对于王毅主任突如其来的褒扬,刘竹承感到“很惊讶”。他腼腆地对记者说:“我做的事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我很不好意思。我现在想的,是怎样把慈善做得更好。”
刘竹承正准备建设一个敬老院,照顾潍坊市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等到我老了,就把整个敬老院无偿捐赠给政府。”
从小家到大家,从小爱到大爱,这位普通台商在自己创业的土地上,用心播撒着爱的种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份爱,没有终点。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