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之:中国慈善事业需更多成立非公募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1-07-20 07:24 | 来源:搜狐网 2009年02月23日 11:20 | 查看:1367次

  中国慈善事业不能在经济危机中“过冬”

  金融风暴自去年下半年从美国始,到如今全球都已感受到它的寒意了。如今,各国政府均推出了一个比一个更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中国作为大国,又号称执行市场经济,自是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秩序之外,可谓“环球同此凉热”矣。 

  这不,东莞那儿便有30%以上的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月1日给出的农民工失业返乡数字是2000万。而据我所知,眼下农村外出务工是不少农家收入的大头。湖南平江县早在5年前,便有政府机构统计,该县15——50岁农民有70%在外务工,外出务工所获占全县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无疑是一场真正的、人为的、难以避免的“严冬”。于是,各行各业都在探讨着如何过冬的问题。

  那么,在各行各业都在拿出过冬措施及应对办法时,我们慈善事业该咋办呢?

  我的观点是:从整体上说,中国慈善事业不存在“过冬”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这一场金融风暴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确是一严峻考验。为什么是一个考验呢?一方面,需要你资助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下岗了,很多人回乡了,而且过去的资助对象也更加困难了,需要救助的资金越来越多了,力度也将随之加大才行。但是,恰恰这个时候,从整体上看社会财富确实在缩水,是少了,这也是个基本事实。比如股市,从07年沪股最高点6000多点,跌到如今的2200点,又如房产,你如果原有一套价值百万的住房,如今80万还无法出手。这都是人们必须承认,而无奈接受的现实。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唐太宗曾有此感叹。我认为这个时候,除了对我们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是一巨大的考验外,更能展示出慈善的风采和魅力。所谓“危机”,即危险和机遇同时存在。金融风暴不管多么猛烈,但我们的良心始终存在。这个时候,你是雪中送炭。你想想,冰天雪地中你送10公斤炭远比炎天酷热中送一车还强,六月天人家还得弄个地方存放哩。社会的需求在急剧增长,慈善的含金量也在提高,怎么能说慈善业要“过冬”呢。

  另外,我曾在一次学术演讲中说过这样句话: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差距,只不过二三十年,而在现代慈善事业上的差距,至少有100年。当时说这番话时,台下便起了轰动。我说不忙,并随即拿出一系列数据:美国个人捐赠占GDP 2.2%,中国却只占0.05%,中美家庭捐赠分别占年收入的0.06%和2.2%。在英国有70%以上的人从事过义工,而中国恐怕不到5%。美国慈善捐款83%来自个人,4%来自企业,13%来自政府;中国20%来自个人,80%来自企业。据统计,05年美国慈善组织有71000多家,掌握资金6700亿美元,占GDP的9%;而中国到08年底慈善基金会总数仅1390家,中国总资产突破百亿,不足万分之四。据民政部一名官员说,有的慈善基金会,别说做慈善,连维持机构正常运转都困难,养工作人员不活了。这道理很简单,美国慈善机构办学校、医院和养老院获得利润后又再投入慈善,这样便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中国却是花一个少一个,几年几十年下来当然是养人不活了。这说明我们慈善事业的理念、意识和管理水平与美国相比差100年。在此情况下,我们有什么资格说“过冬”,你整个还没有看见春天么。比如说一个刚出生的幼儿,他知道春夏秋冬么?他能体会到春天的勃发,夏日的旺盛,秋季的成熟,冬日的严寒么?他什么都不知道。照理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它并不缺乏这方面的道德资源,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除了差了理念,差了组织,差了推动外,还有人们对慈善领域认识不足,甚至怪象横生,哪个做点好事就认为人家是图名图利,有的人拔一毛可利天下却不为。这种状况与文明社会所要求的现代慈善不知相距多远。即令在个别项目中,个别事情上有些影响,但就整体而言,中国慈善事业不存在“过冬”一说,既没有“过冬”的资格,又没有“过冬”的本钱。

  但是,我们仍应面对金融风暴给慈善事业带来的严峻形势,这是危机,是考验,也是机遇。我的看法是:政府当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适度发展公募基金,但更应鼓励并大力推动私募基金的发展和规范。你既然承认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就一定要承认老百姓的自觉性,而不是强制性推动。强制性或半强制性的“摊派”,在各地,在各类媒体上的反映不胜枚举。这样的慈善让人觉得变了味道。

  人们常见的场景是,某地方政府成立慈善机构或推动慈善募捐,当地政府要员悉数上台,当地知名企业一网打尽举牌认捐,各类媒体报道盛况,如此等等。至于善款到底来了多少,又花到什么地方去了,恐怕老百姓不会知道,捐资企业也不会去问,媒体自是没了下文。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捐赠是发自内心的,完全自愿的么?

  而非公募基金不存在公开募捐问题,仅是鼓励那些有钱人和有实力又愿做善事的企业拿钱出来,交给专门的慈善组织,按照科学的、纯粹的慈善理念和运作方式来进行慈善,所以说政府应当大力推动并鼓励非公募慈善基金的发展。在此方面,美国也有成功的先例。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促使美国推行凯恩斯主义,政府在社会救济中作用彰显,使原有的社会救济格局有所变化。1930年,粮食工业巨头凯洛洛捐出价值6600万美元的股票,成立凯洛洛基金会。1936 年福特投入2.5万美元成立福特基金会。

  人们注意到,美国慈善基金会有百年历史了,老一代美国企业家开创的慈善基金,20年后便遭遇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仅让他们的基金会大放异彩,而且发展势头迅猛,而后一批企业家在那场让人刻骨铭心的经济危机中却逆势而上,纷纷成立基金会,如前文提及的凯洛洛和福特等。这一批人及其基金会,不仅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作用,自身也获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打下了美国慈善事业的百年之基。

  他们能行,我们也能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也大多完成了原始积累,且相当一部分也到了退休年龄。他们积累的财富有的会传给后人,有的则思考着反馈社会,以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政府应帮助他们建立“散财之道”——更多批准成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

  在经济危机的冬日里,过去美国人能逆势而上,我们中国现代慈善人呢,能去“过冬”么?

  (根据卢德之博士在华民慈善基金会内部会议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