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6-04 00:30 | 来源:京华网 2011-06-03 07:57 | 查看:660次
记者的背后,站着公众,善待记者就是善待公众。这种善待,不是不再打人,不再说话,也不是变成“灭火队”“说情者”,更不是用胡言乱语侮辱公众智商,用花言巧语搪塞敷衍。这种善待,是要习惯于被公众质询、拷问、监督,习惯于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更要学会与公众始终站在一起。
记者正常采访,警察殴打记者,警方赔礼道歉,北京朝阳警方和京华时报的这点事估计就算过去了。然而,公职人员与媒体记者的“那些事”还远未过去。这些年,记者挨打的新闻不止一次,央视记者也曾被威胁,新华社记者也曾被跟踪。在这个意义上,记者也是战士,记者职业也是危险的职业,即非虚话。这些问题背后,远不是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一时冲动、犯糊涂的问题,归根到底乃是如何面对记者的问题。
这是一个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日益彰显的时代,媒体记者作为担当这一重任的关键角色,不可或缺地出现在新闻现场,义不容辞地冲锋在第一线,否则就是失职,就是缺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还远未能适应这一时代大势,还在传统地被动式地面对。其结果就是每每闹出荒唐笑话,把形象损毁,把颜面丢尽,却还浑然不知,岂不令人扼腕?
应当看到,用暴力的方式对待记者,让记者流血、恐惧,虽然在今后若干年不会完全绝迹,但从趋势上看,毕竟是会越来越少。与记者打交道,仅仅是告别暴力与野蛮,还远远不够。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只有顺应时势,提升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能力,才能与自己的地位、身份、职业、角色、使命等等相匹配,才可能干好自己的事。
不能不承认,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也在汲取教训,也在主动进步。但有的汲取有点走偏,有的进步还很有限。也许在今后,说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臭不要脸”这样话的官员不会再有了,但是三缄其口、答非所问的官员还是会令人生厌。也许,对突发事件视若无睹、对社会关注的事情无动于衷的部门和官员会没有了,但是不能提供有效信息、关键信息的回应还是会令公众失望。
记者的背后,站着公众,善待记者就是善待公众。这种善待,不是不再打人,不再说话,也不是变成“灭火队”“说情者”,更不是用胡言乱语侮辱公众智商,用花言巧语搪塞敷衍。这种善待,是要习惯于被公众质询、拷问、监督,习惯于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更要学会与公众始终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公众的对立面。基于这种站位的转变,有问题就要直面,有错误就应承认,有一就老老实实说一,除非国家机密,你知道多少就让公众知道多少。有了这种站位的转变,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就会发现,媒体和记者并不是在挑刺、找麻烦、让自己难堪,相反还很可爱、可敬,最终会促进工作,推动进步。
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体和记者是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一面镜子,它们能及时照出自己的泥点和污垢,以便及时清洗干净;是一种鞭策,提醒自己要依法行政,秉公用权、为民办事,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待人处事;更提醒自己不该伸的手不要伸,不该干的事不要干,不该犯的错误不要犯。唯其如此,面对记者才会轻松、坦然、阳光,才会发现用N个错误去掩盖最初的错误是多么的累、多么的愚蠢。
相关报道见昨天A16版今天A17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陈家兴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