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19 07:42 | 来源:荆楚网 2010-11-24 06:33 | 查看:2030次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磊 通讯员 张勇
16日,鄂州市残联工作者苏柳英走进城区一家盲人按摩店,感觉到她的到来,一名头发花白、眼窝深陷的盲人技师喊了一声“苏姐”。老年盲人称呼比自己小的苏柳英“姐”,初见这一幕,记者还有些不习惯。不过,“苏姐”两个字,老年盲人叫得极为自然、亲切。
其实,鄂州的数万残疾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叫苏柳英“苏姐”。1980年,18岁的苏柳英投身残疾人事业,她用30年的付出,让“苏姐”在鄂州残疾人中尽人皆知。“苏姐”,是一个与年龄无关的称谓,她凝聚着数万残疾朋友对苏柳英的感激与爱戴。
与她接触,有天然的亲近感
每次和苏柳英一起吃饭,上肢残疾的邹志诚都很感动。苏柳英总是把他和一名盲人安排在自己左右,方便给他们夹菜。不仅他俩,桌上其他的残疾人也需要照顾。所以,苏柳英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活,总是吃不饱饭。“一个健全的人,很难体会残疾人面临的巨大困难。”苏柳英说,“夹一筷子菜,穿一件衣服,上一次厕所,对正常人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可是对于没有双臂的肢残人,就是一个个大难题。”
做残疾人工作,苏柳英的感觉是,千万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去考虑,最好是把自己想象成残疾人,一点点去体味痛苦和不便。与盲人在一起时,要学会做他们的眼睛;与聋哑人在一起,就做他们的耳朵和嘴巴;与肢残人在一起,要当好他们的手和脚。“为什么大家都叫‘苏姐’?”盲人秦怀斌说,“因为只要有困难找她,她都会尽力去帮,并且这种帮助非常细致、管用。与她接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特别像姐姐与弟妹之间的感觉。”
这些年来,主动找苏柳英并得到她帮助的残疾人达2000多人。
帮助残疾人,已成“强迫症”
苏柳英不仅在工作时间接访和帮助残疾人,下班时间,她也不会停歇。只要遇见残疾人,她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需不需要帮助。
这一点,苏柳英的丈夫廖传红体会特别深。他说,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机会一起出去走走,苏柳英的目光总在人群中扫来扫去,发现了残疾人,休闲的计划经常会“黄”。
残疾人歌手潘龙幼就是苏柳英在人群中“扫”到的。18年前的一天,苏柳英经过鄂城区政府,一个面容帅气拄着单拐的小伙子突然闯入她的视野。她赶忙迎上前去,询问其住址和特长等情况。她得知,这名叫潘龙幼的小青年歌唱得不错。
几天后,苏柳英将潘龙幼带到市群艺馆音乐教师周宜荣家中。一试唱,周老师发现小青年很有天赋,决定好好培养他。后来,潘龙幼拿了全省残疾人文艺调演的歌唱大奖。慢慢地,潘龙幼通过参加一些演出活动实现了自食其力。“看到残疾人,我就情不自禁想去帮一把。”苏柳英说,“如果不上前去问个究竟,心里会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念念不忘,有点‘强迫症’的感觉。”
原来爱心可“传染”
祝秋生每每讲起苏柳英对他的帮助,眼里就会涌出泪花。12岁那年,祝秋生因意外而失明,父母也相继去世,他对人生悲观到了极点。这一年,苏柳英来到了他面前。
培训他参加残疾人运动会,为他买盲文书籍和纸笔,一个月给他写一封信,推荐他进盲人按摩培训中心学习,帮他介绍对象。
10多年来,苏柳英一直以实际行动支持着祝秋生。如今,他的盲人按摩诊所已在鄂州小有名气,资产数百万元。
深受苏柳英爱心感染的祝秋生,现在已是不折不扣的助残能手,他不仅在钱物上支持残疾朋友,还先后免费培训了50多名残疾人,并安排数十人在自己诊所上班。
同祝秋生一样,南方煤机制造有限公司残协主席、单臂青年张火木也被苏柳英的爱心“传染”。张火木告诉记者:“现在厂里有100多名残疾人,吃、穿、住、行,一有难处就来找我。每当很累很烦恼的时候,就会想起当年苏姐对我的细致关怀,然后会耐下性子去给残疾朋友解决困难。”
苏柳英对残疾人的爱,还感染了很多亲人、朋友。她说:“现在,身边的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去尽力帮助残疾人,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