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22 00:07 |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2月14日08:12 | 查看:1266次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加快,社会对和谐包容的需求不断增大,慈善大环境正在形成,现代慈善日益成为社会主流观念。从人文视角看,现代慈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较传统慈善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形成了一些鲜明趋势和特征。
一、慈善文化逐步形成。2008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慈善代表时提出要积极传播慈善文化,不断创新捐赠方式。“希望工程”、“母亲水窖”、“春蕾计划”、“微笑列车”、“爱心包裹”……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记忆的慈善文化。在现代社会,慈善文化是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慈善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心理积淀,它以道德、爱心为基础,通过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行为,传递着人间诚信友爱。中华慈善文化以仁爱、兼爱、恒爱为核心,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慈善要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二、慈善成为一种信仰。2010年9月4日,陈光标在网站上表示将在死后把所有个人财富捐赠给社会,这是国内第一次有人高调地站出来宣布“裸捐”。9月9日,爱国者总裁冯军在微博上公开表示“自愿在活着的时候,将个人全部财产逐步捐献给社会,用于公益慈善事业”。企业家们的“裸捐”壮举是今年一道独特的慈善风景线。可以说,这些“裸捐”动力更多来自信仰层面精神价值的自我实现。慈善源于信仰,信仰升华慈善。慈善者,于人施慈,于己修善。在现代社会,慈善信仰让公民超越自我、追求崇高的仁爱之心,共同体会和分享生命的价值和幸福。
三、凝聚民族精神。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慈善热情,国内外各类社会款物捐赠共计1070亿元。2009年在2008年大规模的捐赠之后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捐赠额仍达到了332亿元。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基金会153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62家;2009年底全国基金会达到1837家,比上年增长258家。建立经常性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万个,初步形成了社会捐助网络。这些数字是国人现代慈善精神的最真实展示。现代慈善精神更多地体现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心灵关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这种慈善精神下,慈善者以其仁爱之心,弥补社会贫富差距,克服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慈善事业不断进步的一种不竭动力。
四、维护公民尊严。时下网络上传有一段荷兰对慈善与尊严的描述,大意如下:“许多慈善活动都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在报道慈善活动时不会提到某个具体的受助人,记者也不会采访受助人,报纸上没有受助者的照片,电视上没有受助者的镜头。在荷兰人看来,媒体的曝光会侵犯受助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现代慈善的准入门槛是维护公民的尊严,维护每位公民的尊严也正是现代社会的道德起点和文明坐标。人格尊严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所在,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和褒奖它都不为过。现代慈善绝不是同情和怜悯,施与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助者的尊严。在现代慈善的尊严理念下,敬畏生命的尊严是“底线伦理”,而慈善就是对生命和尊严的一种坚守和承诺。在个人权利张扬的时代,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应当成为社会共同遵守的慈善准则。
五、以平等为基础。2010年9月30日,“股神”巴菲特在北京接受专访时表示“平民慈善更值得尊敬”,“每个个体对慈善的态度将推动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当更多的人投身到一个社区的微小慈善事业中时,这个进程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力量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的行为风尚。”慈善不单是有钱人的事业,而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共同事业。平等是现代慈善的基础,因为平等,慈善的最高原则才能得以实现。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没有特殊待遇;任何组织都没有强制权利,没有强制规定。慈善不存在爱心多少之分,也不会有道德高低之分,平等慈善理念是实现人人可善、人人能善的前提和基础。
六、以自愿为前提。自愿是现代慈善的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无偿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慈善不同于按章纳税,不可以制定统一的标准强制要求,也不应过分宣传倡导或形成一种群体性、社会性的鼓励支持,更不应成为任何道德评价的标杆和尺度。今天的中国,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公民的慈善自愿意识,让慈善在自愿的状态下进行,在自愿中享受慈善给予生命的安顿和快乐。
七、促进社会和谐。慈善融入和谐社会是慈善与时俱进的大方向,我国将“携手慈善,共创和谐”,共建“慈善世界”,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慈善社会必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反之亦然。现代慈善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慈善催生和谐,和谐助长慈善。在慈善的空间和氛围里,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信任,维护社会稳定。慈善是公民社会走向成熟的基本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八、慈善是一种责任。慈善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权利与责任。现代公民或组织,是一个“社会人”,与社会始终保持一种荣辱与共的共生关系。慈善责任为公民提供了参与社会、回馈社会的一个平台,提供了公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渠道。
九、每个人都是志愿者。我国现有志愿者8000万人,已建成服务站2.4万个。十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参加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已达1亿多人次,累计服务45亿多小时。全国有250多万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得到志愿者的经常性服务。志愿者(或称“义工”)是慈善“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最好诠释。现代慈善是一种公民习惯,是一种社会传统,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自助行为,是一种自我实现,人人可为、人人可享。全民公益论坛日前落幕,全民公益的大幕已经拉开。可以说,现代慈善已经融汇每个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志愿者。(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郭小刚)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