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17 07:40 | 来源:京华网 2011-05-15 | 查看:1296次
本报特约评论员陈家兴
其实我们倒是希望公众错了,让故宫给公众扫了点儿盲,让大伙儿佩服。但最终故宫错了,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认错。
送锦旗感谢人家速破盗宝案,把字写错了。“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本该为“捍”,却写成了“撼”,意思就更不对了。面对各方质疑,故宫再回复字没有错,这事就变得不靠谱了。其实我们倒是希望公众错了,让故宫给公众扫了点儿盲,让大伙儿佩服。但最终故宫错了,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认错。
公众犯错的几率一点也不小。比如前些年,从媒体到公众都惯用惯认“综合症”“共商国事”,当“综合征”、“共商国是”见诸报端时,皆认为有错,质疑不绝。但经有水平的人多次很在理的公开解释,这两个词就为媒体和公众广泛接纳了。
一般人出现错误都会主动去修正,而不是去坚持错误。因为他们明白,这种错误,再怎么坚持,也不会变成正确的,还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修正错误的好。
不过,常用的文字总是要活在现实里,所以很多文字往往是跟着社会公众的使用习惯走。比如“呆板”这个“呆”,以前读成“挨”音,坚持了很久,但社会公众不管这些,就喜欢读成呆子的“呆”,因为这样读意思也更直白明晰。结果,现代汉语词典认可公众习惯而不是固执己见,这就叫与时俱进。
显然,捍误成撼,与上述这两种情况都不靠边,用“通假字”又解释不通,但故宫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却不靠谱。说什么“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我们多么期待有更靠谱的解释,找出点权威证据来,虽然未必认同,只要能自圆其说,也能显出真有文化,那么我们未必信服,但必定佩服。
中国自古有这种水平的人不少。据传清代有人把送给皇上的题扇诗少写一个字,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少了一个“间”字,这在当时要被杀头。结果纪晓岚灵机一动说这是一首词,读成“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智慧用到这上面,是要解除他人被杀头的危险,算是用得其所,也成就中国文字的一段佳话。
故宫送锦旗,如果说“撼”字用错了,当事人要被杀头,那我们全民帮你圆谎,可如今没有这等杀头危险,只有面子受损。要真有这等智慧,说出用错了“撼”的理由与遗憾,也算是用诚恳和水平翻了这个闲篇,公众也就一笑而揖别你的文字失误。但故宫的问题是,全民等着你诚实一下,你偏要说谎,就是不认错,徒贻人笑柄,图个啥呢?认个错,真有那么难吗?
相关报道见今日07版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