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4 18:10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5-01-07 16:32:00 | 查看:71次
罗春平
罗春平,男,汉族,1981年9月生,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管护站)巡护员、科研与国际合作科科长。
2001年,退伍返乡的罗春平成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巡护员。23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前线,每年野外工作超过320天,累计巡护里程达4万余公里。凭着一腔热爱和刻苦钻研,他被广大科研人员亲切地称为王朗“行走的百科全书”。先后参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数十个科研院校科研项目40余个,在岷山区域首次监测到雪豹影像,累计更新物种信息70余种。荣获2019年度首届“全国最美巡护员”“四川省最美巡护员”,2024年度“第一批四川省林草乡土专家”、2020年“绵阳市第五届道德模范”、2020年度“绵阳市第二届环保卫士”等称号。
热爱与执着,从保家卫国到巡山护绿
2001年,不到20岁的罗春平告别军旅生活,踏上了新的征程,成为了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这一干就是23年。
王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保护区面积3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50米。
作为保护区的守护者,一身迷彩服、一个几十斤重的背包就是他们的巡护装备,罗春平和他的队友需要对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护,每年至少要走四次,总监测里程达280多公里。夏季,每天都要被无处不在的蚊虫和可能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冬季,深山里刺骨的严寒和呼啸的北风也是对身体极大的挑战。高海拔以及天气突变、毒蛇、猛兽,是他们随时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每一次巡护可谓是险象环生。因为保护区高寒潮湿,野外经常下雨,年纪轻轻的他就得了风湿,天气一变,新伤旧伤就开始疼痛不已。
然而,他从未被困难所击倒,只因对大自然的热爱,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决心,对王朗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的探索欲望,罗春平勇敢地迎接着挑战,不懈地努力,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
刻苦钻研,从野保新手到行家里手
23年间,罗春平参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王朗空天一体科研项目、王朗生物多样性对比调查、北京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科研等项目40余个。
跟随科研团队,罗春平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专业知识,从森林生态到病虫害防治,从动物痕迹识别到样本采集管理,从植物分类到野生动植物保护,每一个领域都让他感到兴奋与着迷。但凡在保护区见到陌生的生物,他都绝不放过,一查到底。如今,罗春平已成为保护区内对鸟类、植物、大型兽类了解最多的巡护员,由他牵头更新保护区的物种信息达70余种。他说,发现新物种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近段时间我正在研究观察一些野生兰花,希望会有一些新的突破。”他的语气中充满雀跃。
为了掌握更多的鸟类知识,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向专家请教,并把拍到的鸟儿分门别类建立了档案。“最开始王朗自然保护区识别记录的鸟类有220多种,如今增长到了280多种,其中我率先发现的有49种。”谈及此,罗春平自豪不已。
扎根一线,坚持追踪雪豹秘影
2016年,罗春平率队与北京大学联合在青海实施海西雪豹项目和大熊猫栖息地大型食肉动物两年野外调查,王朗保护区也在“高山动物专项调查”范围中。通过调查,荒漠猫、香鼬、石貂等新的物种被记录,但目标物种雪豹却毫无踪影。调查队开始质疑王朗没有雪豹,计划放弃继续追踪雪豹。
通过走访当地百姓,确实有人看见过雪豹出没。罗春平不忍两年心血付之一炬,他更想为团队和王朗求一结果。他开始复盘之前的调查方法,雪豹主要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且常常是细碎的流石滩、陡峭的裸岩,他觉得将原来的调查方法“样方法”调整为“样线法”,以海拔段划分特定区域,进行重点关注可能会更可行。
罗春平很快将此想法汇报给上级领导,考虑保护区项目资金有限,为了争取支持,他主动放弃自己的补助。在罗春平的努力下,2020年王朗将高山动物调查正式纳入保护区常规监测,由罗春平带队在海拔4000米以上、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架设红外相机34台。2021年6月,红外相机首次拍到了狼的身影,同年9月,5台红外相机监测到了雪豹的身影!这一发现打破了岷山山系岷江以东没有监测到雪豹的历史,也扩大了我国雪豹分布范围。
为更详实的了解岷山雪豹及其伴生动物,2023年6月开始,罗春平团队一直扎根在岷山中段平武、九寨沟、松潘、若尔盖四县开展雪豹调查,不仅采集到雪豹的影像和生物检材,还监测到藏原羚、狼、狍、马麝、猞猁、荒漠猫等物种,进一步确定和佐证了这些稀缺物种在岷山中段分布边缘及种群数量,为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尽管过程充满艰险,当看到珍稀动物的影像时,所有的辛苦与风险都化为了成就感与喜悦。”罗春平激动不已。
热心科普转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罗春平的工作远不止于巡护。2013年起,罗春平成功当选为首批自然教育讲师,每年他还会专门挤出时间开展自然教育科普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他将保护区里的动植物、山山水水制作成课件,带着孩子们通过沉浸式观察,学习自然知识,被孩子们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罗春平已在保护区内开展自然教育实践活动上百场次。
他还与各大院校合作《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血雉的日活动节律》等自然科学论文20余篇,先后在《Nature》《Nature Genetics》《四川动物》《生态学报》等各大期刊上发表,部分研究成果作为文献收藏。
“以前野生动物是很害怕人的,它们基本不会出现在人类视野内,更别说靠近了。经过多年的保护工作,现在我们经常能偶遇大熊猫、金丝猴、岩羊等珍稀动物,有时还能来一次亲密接触。这既得益于王朗多年的生态保护工作,更得益于自然教育带给人们保护理念的提升。我希望通过自然教育,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中来。”罗春平说。
不畏艰险,守护心中绿色梦
巡护之路也并非坦途。2012年9月,罗春平带队在康定县孔玉乡野牛沟进行大熊猫调查时,意外掉下一处高约8米的悬崖,导致他左脚契骨断裂,一处骨折、两处脱落。出院后,医生建议至少卧床静养4月,然而,他心系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只休息了不到2个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坚守保护区23年,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个深山老林,罗春平收获了别样的人生,但也留下很多遗憾。罗春平坦言,每年回家的时间次数屈指可数,这些年来最大的亏欠就是家庭。
“很感谢家人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这份工作是很艰苦,当看到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时,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我还会继续探索王朗这个秘境。”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经历,罗春平深感自豪与满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