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黄强:巧手践初心 匠心传爱心(2图)

发布时间:2025-01-14 12:05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4-09-24 17:16:00 | 查看:9次

黄强

  【主要事迹】

  黄强,男,中共党员,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传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羌族草编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被授予“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达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羌族草编代表性传承人,黄强积极发挥自身所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坚持保护、传承、创新羌族草编文化和技艺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立非遗研学基地,开展草编技能培训班,进村入户为居家妇女、残疾人传授采编技能,帮助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妇女灵活就业,让非遗技艺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逆境前行,笃行非遗传承之路

  黄强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祖辈父辈向来缺衣少穿,日常穿用的草鞋、蓑衣等都是利用莎草、棕叶、稻草编织而成,黄强在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编制技能,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1998年大学毕业,黄强便一直从事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保护和经营工作。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些精通羌族草编技艺的手艺人不幸致残或去世,相关物件和文献资料也被大量损毁,为了抢救这门最具羌族特色的民间技艺,黄强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辞掉了大家眼中既高薪又稳定的“金饭碗”工作,踏上了羌族草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之路。面对旁人的不解,黄强深信,保护和传承羌族草编,不仅是他对故乡深厚情怀的寄托,更是传承文化、传授技艺、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途径。

  2009年,黄强创办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身心投入到羌族草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中。多年来,黄强忙碌于收集被地震损毁的老物件、文献资料,拜访老艺人学习草编技术,并组织团队系统地对羌族草编传统技艺进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羌族草编传统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黄强也被授予北川草编省级非遗传承人。

  精准帮扶,“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10年前的北川,还未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加之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北川不少人肢体残疾,既种不了地,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让许多家庭雪上加霜。面对这样揪心的状况,黄强萌生了让残障人士学习羌族草编技艺,带他们走出生活困境,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的想法。

  至此,黄强每天带着棕榈树叶走村入户,免费教残疾人学习草编技术,由于当地没有草编致富的先例,大多数人都认为学草编、竹编是不务正业,也赚不到钱,因此推广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黄强自掏腰包,给残疾人朋友们免费教授技艺和材料包,教他们编织一些简单的草鞋、草帽等,再花钱把编织的成品收购回来,哪怕是报废的物品,黄强也会按既定的价格进行回收,鼓励大家继续学习草编技术。

  这样的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了学习草编的行列,黄强便创办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永通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传承职业培训学校,专门为广大残疾人集中开展免费的草编技能培训,并邀请他们为合作社有偿加工草编产品,以此增加家庭收入。

  让黄强欣慰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培训中,他发现了很多勤奋而有潜力的学员,来自北川禹里镇大湾村的王兴碧便是其中一位。

  王兴碧从小腿部残疾,她和同样残疾的丈夫养育了两个孩子。由于地处偏远乡村,又缺少劳动力,夫妻二人虽埋头田间,艰苦劳作,但生活依然贫困。当黄强的草编技能培训班在王兴碧的家乡开办时,王兴碧看到草编活路轻巧,在家坐着就能完成,她暗下决心要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紧紧抓住这次学习机会,白天忙农活,每晚勤学不辍练习草编技艺到凌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兴碧就基本掌握了编织技法,做出来了20多只草编羊。黄强便邀请她到北川新县城的公司去上班,并为她提供免费的员工宿舍,就这样,王兴碧终于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在随后的培训班上,王兴碧一边学习草编技术,一边学习管理方法,手指磨破了也咬紧牙关坚持着,终于实现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换。到2016年时,王兴碧每个月做草编就有2500多元的收入,如今,王兴碧已经成为在行业内有绝对知名度的技术能手,两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获第四名和第八名,两次参加四川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先后被授予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以及“四川好人”、四川省“乡村旅游能人”等荣誉称号。王兴碧只是黄强帮扶的众多对象中的一个缩影,黄强身体力行地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扇自力更生、灵活就业的大门,为无数家庭送去了希望。

  巧手匠心,为妇女居家就业圆梦

  北川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自小长大的黄强深知老百姓日子的艰难,许多家庭不再满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许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农村妇女成为整个家庭的重要支柱,不仅要照顾老人、小孩,也要忙农活用微薄的收入分担家庭的经济重担。为此,黄强将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作为了新的目标,联合妇联和乡镇,发动农村居家妇女每月开展一次集中学习培训,让她们利用空闲时间加工草编产品,下月培训班开班式时公司统一回收成品,常年参与加工的学员年收入能达到3万至5万元,技艺出众的学员还可以直接到黄强的公司上班,这一举措让许多心灵手巧的农村妇女、困难人群实现了“带着娃、编着草、挣着钱、养着家”的愿望。

  多年来,黄强穿行于各个乡镇、村寨、院落,累计举办培训班260多期,先后为1万余名残疾人朋友及留守妇女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代表性传承人13人,解决就业超过200人,带动就业超过1000人,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羌族草编这门非遗技艺,走出了一条家庭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扩大传播,国际文化名片响亮

  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就必须把握住时代变化的趋势。在帮助他人学习羌族草编技艺的过程中,黄强也一直钻研于改进编织技法、创新羌族草编相关专利、开发羌族草编文创产品等,以便将与时俱进的新想法、新技能传授给学员们,帮助他们不断学习、进步,让羌族草编这门非遗技艺持续焕发活力。从2013年开始,黄强便带领学员积极参加“(成都)中国国际非遗节”“国际非遗日”“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机关”等展示展销和草编研学活动,先后走出国门到芬兰、挪威、瑞典、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和展出活动100余场(次),大力宣传羌族草编文化和技艺。

  随着羌族草编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广泛推广,不少人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黄强面对的学员逐渐从“带着做”转变为“我要做”,学员类型也从特殊人群拓宽到普通人群,甚至许多男性也闻名赶来加入传承羌族草编的队伍,上万名学员在传承羌族草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

  坚持非遗传承,不仅是因为技艺本身凝结的巧思与智慧,更是因为这些技艺中,沉淀着支撑我们文化辉煌千年的精神内核。一片小小的棕叶,毫不起眼,但在黄强的眼中,却是不少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黄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巧手践初心,匠心传爱心,开辟了一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路子,编织出一幅新时代羌乡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新画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