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4 12:03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4-09-24 17:14:00 | 查看:9次
陈炳金
【主要事迹】
陈炳金,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川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他长期立志于辣椒新品种选育,其创造发明助推了我国辣椒领域的科技进步。
陈炳金,是从广袤田野中走出的农民科学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辣椒大王”。在辣椒育种方面,他育成辣椒新品种70余个,40年来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近千万亩,社会效益近千亿。他的发明创新极大地助推了我国辣椒领域的科技进步。
这位曾获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模范退役军人以及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模范退役军人以及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40多项的农民科学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当兵:淬炼钢强意志
1974年,19岁的陈炳金报名参军入伍,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富顺。他挥泪告别父母,从祖国的西南远赴东北,在吉林长春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陈炳金由于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回家,刚到部队时,他就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水平与同班战友的巨大差距。“陈炳金的水平不行,好多字他都不认识,老是拖我们班的后腿。”面对战友的奚落,陈炳金暗暗下了决心,要加倍发奋努力,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刻苦学习上。自以为天资欠缺,别人学习一遍就能记牢记好的知识要领,他往往要学上好几遍。他不仅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同样还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在有线兵的技能比拼比赛中,他勇夺第一名,他的动作最为敏捷,三步上杆、勾杆打结、飞身下杆、攀登固定,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让大家刮目相看。可有谁知道,在这背后,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在别人离开训练场后,他还独自留下加练动作,自己的一双大腿因为训练过度肿得不成样子。在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总会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后来的部队生活中,陈炳金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自身也得到锻炼和成长。他不仅能写会画,而且从一名普通战士不断晋升为副班长、班长直到连队文书。1978年,部队改革,22岁以下且必须军校毕业才能提干,陈炳金结束五年军旅生涯后,又回到原点的家乡农村。
回乡:播种人生梦想
陈炳金没有气馁颓废。通过部队的多年锻炼,造就了他坚毅刻苦的品质,也让他养成了坚持自学的好习惯,况且在他心中,改变贫穷的信念自始至终就没有动摇过。如今回忆往事时,他不止一次感慨,当兵的经历让他拥有了重新奋斗的知识本领和精神动力。
要是一个人踏实肯干,又勤奋地学习钻研,幸运之神自然会眷顾他。偶然间读到了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佩英撰写的文章《地膜覆盖在蔬菜栽培中的运用》。当时地膜应用于农业在全国还处于摸索阶段,产生浓厚兴趣的陈炳金“麻起胆子”提笔给作者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对方。“从山上到山下(邮政所)有四五公里,我一天跑三趟。”半个月后,陈炳金终于等到了回信,这位在业内享有盛名的教授,在信中不但耐心回答了陈炳金提出的问题,还询问陈炳金有哪些要求和打算,随后又给他寄来了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料,陈炳金喜出望外。
通过他的大胆实践和不断尝试,在1989年发明了“辣椒冬季育苗方法”:利用塑料棚透光蓄温、保温防寒的功能,把育苗时间提早到上年的10月上中旬,让辣椒苗在塑料棚中越冬,翌年2月下旬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或3月上旬在露地用地膜覆盖栽培。该项发明有效利用了辣椒生长适温季节,延长了辣椒五分之二最佳生长期,大幅度提高了辣椒的单位产量,让千万椒农受益,成为整个长江流域培育辣椒苗的主要方法。
自此以后,陈炳金更加注重学习,他认为,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把前人的经验结晶、把书中的智慧学为己用,自己就成了聪明人、智慧人。
科研:铸就行业高峰
为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实现农民辣椒种植增产增收,陈炳金立足种椒第一线,不断研究总结,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编著成技术教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他单独完成《杂交辣椒早熟丰产栽培技术》《科学种椒》等专著,与人合著《杂交辣椒育种与高效益栽培》,在全国各相关报刊杂志发表专业性论文70余篇。为了让更多农户受益,陈炳金不但自编了小册子,还出资购买了整套设备拍摄并制作了时长达50分钟的《科学种椒》VCD科教片,在全国出版发行。为了让该方法尽快送达农户手中,他曾经创下了一个星期手写一万个信封的记录,并免费进行邮寄。
陈炳金不断取得新突破,创新辣椒植保技术,解决了辣椒冬季死苗和辣椒杂交制种黄柄掉果生理病害,使每亩辣椒制种减少损失4000元以上。他发明创新的辣椒雄性不育三系配套育种技术,其技术水平领先国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回忆起做科研的日子,他自赋诗一首:“东面临海西傍山,棚前一片科研园;竹子捆绑做屋架,胶布上搭遮雨天;蚂蚁咬肉围脚转,蚊子鸣歌伴君眠;一菜一汤三餐饭,苦累之中品甘甜。”
如今,陈炳金虽然已经年近七旬,但科研工作却从未停止,整日都奔忙在全国各个科研基地。他目前的理想,是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把几十年积累的科学技术和育种经验继续发扬光大,多育出新品种好品种,继续造福人类社会;二是把科研经验和科学技术传授给青年一代,带出一批年轻育种家、科学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