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发布时间:2011-05-14 08:53 | 来源:辽宁日报 2011年05月12日 A03版 | 查看:1639次

  □本报评论员 张健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是汶川大地震三周年。 

  时间还会继续飞走,经历大地震的所有人都会老去。现在的婴儿长大以后,不会拥有那种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怀念汶川大地震,有一个理由就已经足够,它是许多人一生之中所能经历最重要之事。有关这场大地震的记忆,是每个人的记忆,然后是这个社会与国家的记忆。 

  三年前,数万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一些人死亡过程还被拍摄下来,许多人看到;他们自然会反思为什么活着,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沈阳的10多个年轻人,都是当地电台和电视台的主持人,排演了一场话剧。他们分别扮演了灾区的一对恋人,一对父子和一对生意伙伴,地震前彼此因琐事打得头破血流,地震后发誓要彼此珍爱,没过几日故态重生,又反目为仇。 

  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我们的爱,我们的同情心,我们的善良,我们的悲悯,我们的宽容与感激,我们在经历了如此惨痛的灾难之后展示出来的真善美,不可以被粗粝的生活消磨掉,不能轻易被琐碎打回原点。我们内心曾经如此柔软,享受了崇高无私的快乐,不要轻易坚硬。 

  然而,这只能是我们这一代人至多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无法磨灭又只能属于我们自个儿,后人无法身临其境就不能感同身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流转,那些有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善待的大彻大悟,都会一道同我们老去,直到不再被提起。 

  人们犹记,抗震救灾时无数志愿者、民间团体汇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良性互动。公民精神成长,社会意识发育,这也该是未来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我们犹记,汶川地震之后,从新闻报道到募捐赈灾,公开透明、全程监督,充分保障着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需要这种公开透明的进一步延伸。 

  大地震赠予我们可以代代相传的,要比个人情感的转变宝贵得多。大地震中及其后,政府与民间通力合作良性互动,一方面公权力自信宽容,另一方面公众对社会充满责任感。在灾区大地生长出了新芽,还有更多的新芽儿在等待激发,等待呵护与成长。 

  建立在自治与合作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公民精神深入人心,就会构成社会秩序的终极依托,就会形成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和社会繁荣的“推进器”。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如何让这种大善凝固成常态,变成社会和谐的力量,以荡涤各种盲目、狂暴和非理性。正是地震及灾后重建的一个长久话题。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