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道德洁癖 给爱心一个出路

发布时间:2011-05-10 00:02 | 来源:新安晚报 2011年4月27日 第A02版 | 查看:1498次

  □ 本报特约评论员 吴龙贵

  “学《资本论》,做有良知企业家”、“对企业家银行存款全国大普查”、“慈善就是要作秀”……上述每一个足以牵动亿万人神经的言论,都出于陈光标之口。正所谓人红是非多,作为当下中国最有争议慈善富豪,陈光标曾因方式高调饱受质疑,最近更是身陷“诈捐门”当中。(今日《新安晚报》A06~09版)

  陈光标不是中国捐款最多的人,却是最受舆论关注的慈善人物。这一切皆源于他高调的慈善方式。对此,有人反对,有人支持,问题的焦点集中在:高调的“陈式慈善”是否合适,他慈善的背后可有杂色?很多时候,面对这些是是非非,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就当前慈善事业的现状而言,我们是不是已经奢侈到质疑慈善方式的地步了?

  人无完人,陈光标自然不会例外。他频频走进公众视野,有没有包含一定的个人诉求?他知名度的上升,有没有给他的企业带来好处?这些无可否认,也无须否认。而“诈捐门”的是非曲直,目前我们也不得而知。可是要知道,我们面对的不是作为道德楷模的陈光标,而是作为慈善家的陈光标。以道德楷模论,陈光标当然算不上成功,他过于高调,抢尽风头,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距甚远。可作为一名慈善家,他却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他的大量捐款让许多人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在慈善理念上的诸多推动。事实上,我更愿意称陈光标为慈善活动家,他每一次高调慈善的行为,在遭遇舆论非议的同时,也告诉世人,行善大声说出来并不可耻,慈善并不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付出,也可以实现双赢。这些,对于发展进程缓慢的中国慈善来说,尤显弥足珍贵。

  当前,我们的慈善事业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德瓶颈:一方面愿意投入慈善事业的人太少,巨大的慈善潜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社会又对慈善事业设置了太高的道德门槛,包括社会价值观和舆论环境,让慈善成了一件高高在上的事情。很多人都有一种道德洁癖,时不时就有把慈善家放在显微镜下审视的冲动。不知道这些人哪来的优势感?但我们都看得见,这么做对慈善事业有多大的伤害。

  走出道德洁癖,给爱心一个出路,就是给困境中的中国慈善一个更为宽容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对慈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但要认识到,舆论监督应该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更不能求全责备。归根到底,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保护和鼓励慈善行为,而不是伤害和打击。“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的陈光标“很受伤”,让人感叹行善的阻力之大,而事实上,“很受伤”的又何止一个陈光标?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