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23 10:33 | 来源:中青在线 2011年05月01日 第03版 | 查看:811次
在社会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曾经吹响法治的号角,试图通过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来推动社会管理的有序和规范;我们也热切地期盼过公民社会的到来,因为,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细节改善,公共事务的每一步积极推进,都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航程里,不管是浅滩、暗礁,还是漩涡、激流,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真诚守望和携手相助。因此,对权利与义务的追寻,几乎成为改革年代的社会底色。
我们无法忘怀,在地震海啸、狂风暴雪袭来的时候,灾难考验着人性的脆弱和坚韧,而此时,不管近在咫尺,还是远隔万里,多少人激情落泪,慷慨解囊。在度过劫难的漫天细雨里,又有多少志愿者的身影在天地间跃动。瞬间撞击心头的温暖,感动感恩的热泪长流,此时,我们为道德力量所感染,又何尝不在心底里为社会精神和公民心灵的成长而欢欣鼓舞。
我们深知,在一个诚信缺失、秩序重构的社会环境里,每一句道德的诺言,每一次真情的付出,都会面临着冷峻的目光注视。甚至,当质疑批评的声音如寒风冷雨般袭来,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公民都会尝到生活的艰辛和误解的苦涩。质疑精神让公众舆论逐渐懂得思考和趋向理性的同时,也将曾经含混不清、真相模糊的温情面纱撕得粉碎。诗歌里说,“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而在找回信任的征途上,我们可以振臂高呼,让制度的甘雨快快浇灌近乎干涸的土地,让法律的阳光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但仅此,还远远不够。法律所能划定的社会底线,远远高于人心的道德底线,从这一点上说,法律可以是刺中社会痼疾的利剑,却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在法律的指引下,执法者可以及时惩治犯罪,却难以挽救每一个行走在人性边缘的灵魂。内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恰恰是冰冷的法律条文难以约束的地方。况且,即便法律所向披靡,但缺少了公民内心的希望和敬畏,也可能让其沦为一纸空文,被人遗忘。
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叹慈善的力量。让悲伤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让无助的人点亮勇于面对困难的心灯。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委屈,不改内心的向往,不变最初的信仰。当社会治理的天空逐渐显露出清晰的颜色时,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梦想都显示出照耀现实的力量,所有的坚守都具有了推动社会的意义。从此刻开始,做一个向往慈善的人,从此刻开始,构建一个理想的慈善社会。当涓涓细流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江河,当滴滴细雨滋润了久已干涸的心田,当我们每一个人不再为缺少常识、公信流失而困惑,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会显露出雨后清新的美丽。慈善中国大步前行,我们有着格外的期待。(刘畅)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