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视评|新华网三连评,直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乱象

发布时间:2024-08-08 22:15 | 来源:新华网 2024 08/08 20:28:38 | 查看:8459次

  一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岂能“千村一面”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近日,该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有评论称,农村环境变好了,乡土气息却少了。

  有网友反映,“外婆住在乡下,村里不让养鸡。”“去年回老家时发现鸡舍被拆,带回的小鸡崽只能暂养在二楼阳台。”随着暑期乡村深度游持续火爆,不少游客也表示,“原本因为特色慕名而来,结果发现吃住行毫无新意,看的景色也都千篇一律。”

  人居环境整治,却整得“千村一面”。一些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未充分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无视城乡差别,简单套用城市标准,存在“过度城市化”“欧美化”倾向。还有一些乡村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搞“闭门决策”,不听取村民意见,擅自出台“土办法”“土约定”,引起群众反感。

  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地方没沉下心来思考谋划,在发展上忽略实际,急于求成的结果。

  六畜兴旺,鸡犬相闻,五谷丰登,是很多人心中的农村图景,更是一代代中国农民种养结合微循环的精细实践。可以说,农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历史,人居环境整治不可忽视文化传承;不少农村地理形态复杂多样,天然决定了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因各地发展水平不同,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应当因村施策,允许村与村之间存在差异,不要求所有村庄同一时间达到相同标准。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蕴含着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殷切期许。但如网友担忧的,容不下“鸡叫”,千村一面,何谈留得住乡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留住乡村风貌,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新华网记者:赵久龙、陆华东、陈席元)

二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可只要“面子”不顾“里子”

  主干路两侧反复割草、干净整洁,但村内的背街小巷脏乱差;

  新村光鲜亮丽,老村却破败不堪,生活垃圾、碎砖块满地都是;

  只顾修建看得见的楼房、道路和绿化带,却对地下供水、污水排放、燃气等管道建设投入不足……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村民对这样的人居环境整治表示不满,称它们是“面子工程”“没啥用”。

  村容村貌改善,带来人居环境舒适度提升,本是一件好事,却沦为村民吐槽的“面子工程”。当真是,只有“面子”没有“里子”。

  “表里不一”的环境治理投入,一方面割裂村庄,制造村民内部和干群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会导致本应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改善民生的资金被稀释、分流,迟滞乡村振兴步伐。过度“好面子”还会加重基层资金压力,甚至滋生“蝇贪蚁腐”。

  重“面子”轻“里子”,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也折射出考核的“畸形”。一些领导干部急于出政绩,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检查,此类现象值得警惕。

  建设“表里如一”的美丽乡村,必须厚筑“底子”、夯实“里子”。如此,广大村民才会有获得感,才能支持并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人人满意”带动“人人参与”。(新华网记者:陆华东、赵久龙、陈席元)

三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无视农民意愿

  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环境整治后更加“城市化”,行走在村内听不见鸡叫,池塘里也看不到鸭鹅。有村民不解,每家养几只鸡,能有多大污染?

  这一“灵魂拷问”振聋发聩。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好事,一些地方却没把好事办好,惹来群众抱怨。有干部也犯嘀咕,给农民办好事,农民怎么还不情愿呢?农民的这个反问或许就是答案——征求大伙儿的意见没有?

  办好村里的“关键小事”,要体现农民的关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先问问村民喜欢什么。没有村民的参与,推进过程中没有听取农民的意愿,就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农村厕所革命、畜禽粪污废弃物处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点点滴滴,都是如此。

  比如,个别地方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一刀切”禁养鸡鸭,村民就表示不情愿、不满意。一位受访村民说得很具体,以前剩菜剩饭用来喂鸡,母鸡下蛋还可以吃,逢年过节,儿女从城里回来可以吃“土鸡”,现在不给养鸡,想吃鸡蛋还要去超市花钱买。有的地方不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否出了问题,反而用停发村级养老金等手段“吓唬”村民,激化与村民的矛盾。

  无论是“一刀切”禁养鸡鸭,还是越位的“吓唬”式手段,都充分暴露出部分镇村人居环境整治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无视村民意愿,实际是履职能力不足和脱离群众的表现。

  人居环境事关村民生活品质,决策必须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决策、施工、评价全过程,既是让村民对治理效果“有感”,更是引导共建共治的关键之举,不仅可以减少阻力,还能降低管养成本,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民说好才是真的好。干群“通和气”、标准“接地气”,整治成效方能“聚人气”。(新华网记者:陆华东、赵久龙、陈席元)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