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08 16:51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4-06-12 16:59:00 | 查看:2155次
杨华德
【主要事迹】
杨华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内江市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援非高级农业专家,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兼水稻专家。
杨华德是一位援非水稻专家。他幼时家乡粮食产量低,是一位农技员到村驻点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从此他心中萌生了让所有人吃饱饭的梦想。为此,他在农业领域奋斗了几十年。2015年,中国政府应布方请求,派遣他担任专家组组长远赴布隆迪开展援非工作。他带领专家组为当地选育(含引进)审定新品种7个,将杂交水稻种植成功推广至布隆迪14个省,用8年时间将该国水稻产量从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牵头实施的杂交水稻示范村项目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他编写《布隆迪水稻》专著,为布隆迪培养了本土农业技术骨干70人和数以万计的技术农民。2022年,布隆迪总统为他亲授“国家功勋成就奖”,他也成为了被布隆迪总统授予此奖项的第一位外国专家。2024年4月,杨华德入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初植“三农”梦想 立下志愿“一事一生”
1964年,杨华德出生于内江市隆昌市双凤镇一个乡村,父母都是农民。他还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的水稻产量很低,当时的隆昌县农业局就派了一个农技员到村里驻点,解决水稻生产中的问题,当年实现产量翻番。杨华德家里放稻谷的柜子,往年收获的粮食只占其一半的空间;那年,柜子被装满了,粮食还有富余。目睹农技专家的厉害后,一个成为农技员的梦想便在杨华德心间种下,立志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愿望开始萌芽。他为这个梦想奋斗了几十年。
因为家中贫穷,初中时杨华德还曾辍学了一年,在校长的帮助下,他重返校园。1983年7月,杨华德从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农学专业毕业,正式加入农业“大家庭”。“学农必须要脚沾泥土,头上拂露珠”,他开始奔走在田间地头,围着老农技专家“打转”,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升本领。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继续前往广西农学院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研究生,专注修炼“本领内功”。1989年学成归来后,他一头扎进“三农”事业,从事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当我看到布隆迪的孩子挨饿失学的时候,感同身受,真心想帮帮他们。”用杨华德的话来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伞。
解决产量问题 为稻田开“中国良方”
2013年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派遣,杨华德首次踏上非洲大陆,在莫桑比克为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术;2015年,因布隆迪的水稻产量持续低迷、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中国政府应布方请求,派出杨华德担任水稻专家兼组长,先后率领第三期、第四期及第五期农业专家组赴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项目”。该援助项目一执行就是9年,杨华德通过选育(引进)适合当地的水稻品种,解决了困扰布隆迪多年的稻瘟病减产、绝收问题,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在当地组织开展农业培训,为布水稻产业自主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执行援布农业专家项目至今,杨华德表现出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出色的团队管理能力、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实力。他带领农业专家组深入布隆迪各省田间、村庄开展考察调研,紧密结合布隆迪当地土壤、光照、水肥等实际,发挥技术创造性,通过品种升级、改良式旱育秧和群体调控技术的应用,以及增加施肥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肥水管理,取得了可喜成果。他以解决布隆迪粮食安全问题为重点工作任务,带领专家组成员专门研究制定了布隆迪杂交水稻生产技术规范。2016年,他在布隆迪试种的中国杂交水稻创造了水稻单产历史,同时创下非洲水稻高产纪录。
为解决水稻品种抗病性差,药剂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他带领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川香优506”,其产量较当地产量翻了接近三倍。他带领专家组成功解决了布隆迪中、高海拔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问题,低温影响导致结实率低的历史问题,为布隆迪近年水稻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为非洲减少贫困、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不仅仅是解决了品种的问题,还解决了他们栽培技术的问题,包括旱育秧、科学施肥、规范化栽培、抗稻瘟病等。”杨华德总结道。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杨华德在田间查看杂交水稻和当地水稻。
培养本土专家 架起中布友谊桥梁
在布工作期间,杨华德带领着专家组始终践行“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主研发培育,着力攻克一些“卡脖子”关键技术,提高水稻产量。他带领团队对布隆迪稻作进行科学分区,研究完善各主要生态区栽培技术规程,利用当地资源进行育种,探讨完善杂交水稻种子本土化生产技术,主持编写《布隆迪水稻》专著,将杂交水稻种植成功推广至布隆迪14个省,有效推动布隆迪水稻主产区实现产业脱贫,牵头实施的“生产性投入基金发展杂交水稻示范村项目”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专家组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于是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他们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上。通过感情牌、技术牌、参谋牌多管齐下,多次组织现场培训和现场实操示范,向当地群众传授中国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来自布隆迪布班扎省林格4村的年轻人埃夫拉尔·恩达伊克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典型,2018年9月,在杨华德的亲自指导下,恩达伊克基开始试种中国杂交水稻。2019年,他种植的水稻产量从原来的每公顷3吨跃升至每公顷10吨,获得了中国驻布隆迪大使馆颁发的“大使丰收奖”。恩达伊克基一家的收入随之增加,他感慨地说:“中国专家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他在专家组支持下,带领乡亲们发展杂交水稻脱贫致富,成为全国闻名的创业典型,2019年7月被总统破格提拔为内政部地方发展司司长,现在出任国家合作经济局局长,成为布隆迪最年轻的政府高官、中布友好的坚定支持者。像这样的本土农业技术骨干,专家组一共培养了70位。
莫道桑榆已晚 续耕中布合作沃土
按照政策,每年专家组成员都可以回国休假,可是,这9年杨华德只回国了4次。2018年3月—2021年9月,因为疫情和工作,他有3年多未回家,甚至还缺席了独子的婚礼。回想起8年多的援助经历,杨华德坦言有苦也有累,生活中需要克服饮食不适应、卫生条件差、疾病防控压力大等困难,工作中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大多数时间都在出差,工作量是任务的数倍。尽管如此,每到聘期结束时,他却一次次选择了留下来。他说,当看到在专家组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布隆迪人能吃饱饭、上好学、住进砖房,他发自内心感到骄傲和喜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总想尽善尽美,所以想留在布隆迪完成援助目标,帮助当地人解决粮食问题和脱贫问题,他也坚信,实现目标的日子不远了。今年杨华德已60岁,本到了退休年龄,但当前中布农业合作进入成果爆发期和攻坚期,他心系发展,便再次提出申请第四次赴非援布。当得知入选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杨华德十分激动,他说:“我能幸运地当选,是国家对整个援非专家组工作的认可,成绩是台前幕后众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务实合作,中非农业合作结出累累硕果。今年60岁的杨华德依然选择坚守在布隆迪这个遥远的“非洲之心”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友谊和智慧播撒在非洲大地上,中布农业合作正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布隆迪农业发展,这一进程见证着两国合作与友谊,正如中国援布隆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前伫立的中布两国国旗,在丰收喜悦中徐徐飘扬。
援布九年,杨华德同志把他乡当故乡,始终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初心使命,坚持冲锋在前,勇担重任,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始终以“中国智慧”助力布隆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架起了中布友谊桥梁。圆满完成了农业调研、现场指导、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各项援助任务。因在水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布总统多次会见和高度评价杨华德同志和他带领的中国高级农业专家组。其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以及布隆迪国家电视台、新生报等主流媒体进行肯定性报道。
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写道:“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2024年第二季度四川好人敬业奉献类]内江杨华德:援非水稻专家让中国种子在非洲大地盛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