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陈海森:以林为伴 不负青山(2图)

发布时间:2024-07-06 17:20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4-03-12 12:46:00 | 查看:59次



陈海森

  【主要事迹】

  陈海森,男,汉族,1990年出生,巴州区南阳国有林场酢坊沟工区管护站护林员。2018年12月从其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到林场酢坊沟工大垭管护站工作,妻子马小婧也于2019年到林场酢坊沟管护站从事护林防火工作,夫妻双双成为了护林员,开启护林防火生涯。

  日行3万步是常事

  柏树、柳杉、马尾松,漫山遍野透出春的气息;野鸡、黄鼠狼、斑鸠,在无垠的密林中自由穿行。在巴中市巴州区南阳国有林场深处,一个橙色身影格外醒目,他手持弯刀、肩扛锄头,在杂草丛生、坡陡路滑的环境中,沿着崎岖的山路逶迤独行……这个身材消瘦、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是南阳国有林场酢坊沟工区大垭管护站的护林员陈海森。南阳国有林场山高谷深,范围广、地势险、路线复杂,凭着一份坚毅和一双“铁腿”,陈海森辗转在这座总面积2000亩的林区里,一晃就是五个春秋。

  早上6点半,起床,穿衣,洗漱。

  上午7点,吃早饭,换装备,备干粮,出发巡山。

  下午1点,歇息,喝水,就地解决午饭。

  结束一天的工作,是夜,陈海森翻开日志,“4月23日,晴,今日巡山,从工区到圈子坟处巡视,查看是否有人在林内拾柴火,是否有易燃物。经查看无异样,往返6公里,用时7小时。”寥寥数语总结自己的一天。

  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陈海森在时光往复中磨合了1500个日夜。

  2018年,离开家乡10年后,陈海森回到大山,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了护林员,每天早出晚归,巡山护林,与山林相依相伴。

  从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到枯燥乏味的护林生活,他初到之际也难以适应,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慢慢将自己融入这一草一木中,让这2000多亩地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护林员的日常工作除了巡山,还包括防火、防病虫害、防盗伐等一系列的职责。”进入森林防火期,陈海森越发忙碌,“上山都带着短锯、锄头和镰刀清理防火隔离带,脚底磨出的泡一碰水就痛,基本上三四个月就得走坏一双鞋。”

  春天,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夏天,森林蓊郁,空气清新凉爽;秋天,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如画;冬天,雪玉冰清,穿越林海雪原豪情万丈……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巡山,陈海森却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越来越热爱这片山林。

  “我热爱这份工作,在这里虽然单调劳累一些,但是我很开心也很享受,不干就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说得朴实,做起来却一点也不马虎。这些年,陈海森始终坚守在林区一线,白天在山上、晚上在点上,一年365天无休,五年累计巡山里程一万余公里。山上的每一块山石、每一棵树都印刻在他的心中。“走过这么多遍的路,每棵树的位置、大小,我都记得清楚。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把山看小了,把树看没了。”

  吃林业这碗饭,责任重大,马虎不得

  在林场护林,听起来闲适,实则紧张。护林员,既是维护林业生态安全的“尖兵”,又是防范森林火灾风险的“警卫兵”,除了孤独,还时常需要“斗智斗勇”。

  护林员的功夫在脚下,很多经验要靠走出来。2020年,在酢坊沟工区管护站巡山时,陈海森发现林区水井湾处倒了3棵松树,这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觉。“这几天都出太阳,没有雷电大风,肯定是有人偷偷砍了,还没来得及运走。”心里琢磨着,当天巡护结束后,他就到邻近村社进行了走访摸排。

  陈海森从小在天马山长大,附近村社都是熟人,他走进一户就开始拉家常,“老哥啊,最近在修老房子?”“要换梁柱?”“要不要搭把手哦?”几经询问,陈海森的心里有了谱。“他急需用木材,肯定还会再上山。”依着这个思路,陈海森开始在松树附近蹲守,白天黑夜不放松,吃喝都在林子里。第四天夜里12点多,果然,偷伐者来转移木材,被陈海森逮了个正着,他随即反映给林场,最终,偷伐者被带到了森林公安处。“吃林业这碗饭,责任重大,马虎不得。”事情得到解决,陈海森总算松了一口气。

  春夏交接,气温升高,雷电天气也逐渐增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这也是陈海森最头疼的时节。每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他都不得好眠,第二天放晴,陈海森势必一大早就会进山,排查是否有树木受到影响。

  “到悬崖边时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注意自己的安全。”下过雨的山路容易打滑,妻子马小婧每次都会在丈夫出门前反复念叨。“每次巡山往返都需要小半天,山里路又不好走,还怕他遇到什么危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五年来,森林记住了这道穿梭在风雨丛林中的身影,2000余亩森林无火灾、无违法占用林地、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这是陈海森和妻子的骄傲之处。

  林场人的坚守与奉献,让山区环境大大改善,进山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咱们都愿意到天马山来游玩,这里树木繁多,空气清新自然,像换了一个肺!”看到漫山遍野的绿浪和游人脸上的笑容,陈海森感到无比幸福。

  三代护林人 一片青山情

  陈海森“生”在林场、“长”在林场,从小见证了祖辈父辈在这片森林里倾注的汗水和热血,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林三代”。

  陈海森的爷爷陈忠先,是南阳国有林场第一代职工,在山上工作了23年;父亲陈义学,1981年入场,一干就是40年;母亲也在1998年成为了一名护林员;妻子马小婧在和陈海森结婚后,也加入了护林的行列。

  一代人做一件事是坚持,三代人做一件事是信仰。陈海森家庭三代五人,共同见证了南阳国有林场的发展,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从1958年的70%提高到如今的98%,活立木总积蓄达225414立方米。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吃不了苦,陈海森夫妻俩继承了祖父辈林业人的优良品质,有他们在,我很放心!”南阳国有林场场长白永宝不吝赞赏。

  新时代护林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了跟上步伐,陈海森自购了不少书籍、资料,做笔记、请教能人、总结经验。“要学习,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森林抚育、植树造林上。”陈海森深知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又一个春,父辈种下的树,早已亭亭如盖;自己种下的树,缠绵着山坳,萌发出新的生机。为了守护这里的绿水青山,三代林业人薪火相传,在远离人烟的大山深处,与青山绿树为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孤寂。

  “看到父辈亲手种下的水杉、柳杉现在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心就倍感温暖。”望着一片绿意,陈海森逐渐理解了父辈的苦心,他与南阳林场之间,一条无形的脐带始终勾连,难以分割。

  莽莽林海,万顷绿波。从无到有,从尘土飞扬到遍地是春,从横刀立马到隐秘平静,秉承着父辈的脚步,筑牢生态的根基,孤志遥相呼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老一辈人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换来今天优良的生态屏障,咱们护林员更应该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好这片森林。”陈海森目光如炬、信心满怀。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2024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诚实守信类]巴中陈海森:以林为伴 不负青山》)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