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15 00:02 |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11-04-12 | 查看:5062次
村庄建得如同城市社区,她还不满意:“村里还没诞生千万富翁……”
张爱琳在指导村技术员给全村小麦统一打药防治病虫害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12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提起农村的村支书,人们第一印象通常是衣着很土的大老爷们儿,可西平县盆尧乡于营村的村支书,却是位时尚女性。不仅如此,她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时尚”了一方土地和村民,营造了一个“幸福村庄”。
她叫张爱琳,44岁,全国劳动模范,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省八届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
【一个村庄】
像城市社区那样“时尚”
楼房林立,集市、超市、学校等一应俱全
于营,一个很有现代味儿的村庄。
6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于营,眼前的情景令人亢奋:楼房林立,集市、超市、学校等一应俱全。村口是偌大的文化大院,棋牌亭下,老人们在下棋打牌;阅览室里,村民们在翻书看杂志;篮球场上,村民战得正酣,围观者不时发出喝彩声……
踏进于营村,原先6米多宽的乡级公路变成了9米宽,豁然开朗。道路两旁是成排的高大梧桐,覆盖路坡的绿色植被生机勃勃。
这里,俨然是一个城市社区。
“村里买车的越来越多,路窄了不行。”淡淡描眉、衣着时尚的村支书张爱琳说,村里添置的物件,都不比城市社区差。
记者见到张爱琳时,她正带着几位省市两级农业专家为小麦生长把脉。她让康付香副主任陪记者了解情况,转眼间陪专家进了麦田。
康付香说,于营村种地实行“六统一”,统一供种、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除草防害,统一收割,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深耕。康付香说,一些村民种地怕麻烦,麦熟了,在外务工的不想回来,张爱琳想出了这个点子解决了问题,深受全村人拥护,县里面也准备推广。
【一种执着】
建起工业园区富了村民
她站在工厂门口等了7天,感动了老板,引来了第一笔投资
这也许是城里才能见到的场景。
于营村村东北侧是一片偌大的工业园区。上午11时30分,在园区工厂里务工的村民或步行或骑车,有说有笑鱼贯而出。
43岁的杨玉兰在园区的国红打火机配件厂已做了8年多冲床工,儿子在上中学。“家门口有了工厂,家里有活儿在家忙,家里没活儿进工厂,顾家挣钱两不误。”杨玉兰说。
村民们告诉记者,方圆几十里内,村里办起工业园区的就他们一个,“是张爱琳有眼光,靠八匹马也拉不回头的韧劲办起来的”。
张爱琳1998年当支书,一上任就说“村里无工,永远受穷”。一次,她偶然得到广东一客商的地址,就独自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当时是1999年春节,到广东后,她坐汽车又步行了十多里,找到了这位客商的工厂,可老板根本就不愿见她。倔强的张爱琳站在工厂门口整整等了7天,终于感动了老板,拿到了合资办厂的协议。当年5月,于营村的第一个工厂——打火机配件厂正式投产。如今,园区里的打火机配件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家,成为我省最大的打火机配件生产基地。
电器开关配件厂、塑胶厂……园区里厂房多了起来,近千村民在此务工。“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不再为外出挣钱发愁了,村里没了留守娃和空巢老人现象。”村民康智慧说。
中午时分,送走农业专家,张爱琳松了一口气:“整天就是时间不够用;这几天抽空要去趟福建,与一家做儿童高档食品的大企业电话谈得差不多了,签好合同,尽快把它引来,在村里园区落户。”
【一方村民】
与城里人生活没啥两样
支书还不满意:“村里还没诞生千万富翁……”
在于营村走访,记者发现硬化的水泥路延伸到了各家大门口,村民吃的都是自来水。“村里投资30万元,打了一眼180米深的机井,建了一座20吨的供水塔,5万多米长的供水管道铺设到每一户,水是优质水,赛过矿泉水。”村民李俊凤向记者感慨。
“在我们村儿,喊谁谈事都是拨号。”村民张广丽说,2006年,张爱琳与县网通公司协调,在村里建局域网,全村范围内电话和手机相互通话优惠,几乎家家户户都装了电话,成年的村民都配有手机。
在村头,记者放眼望去,村民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像城市居民小区里的一样稠密。“那也是爱琳‘跑’来的。”村民李文安说,爱琳爱看报听新闻,上面提倡“阳光工程”,爱琳多次去市、县发改委,终于争取来了优惠项目。根据太阳能热水器的规格,一户最低补助500元,最高补助900元,村民们争相安装。
“在于营当农民,与城里人没啥两样。”村里的老人们一脸自豪。
“其实,缺的还很多,全村1129户,建沼气池,用沼气照明和做饭的才720户,村里还没诞生千万富翁,厕改还要进行……”记者告别于营时,张爱琳说,于营的目标,就是使村民的幸福指数超过当地城市居民;未来的于营,还是一张绷紧弦的弓。(作者:记者 李钊)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湖南省娄底市2011-04-16 18:39:19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