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6 17:59 | 来源:新华网 2024 05/22 15:39:13 | 查看:166次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于摄影记者,就像大海之于水手,生机勃发,极具自然魅力。5月7日至13日,我和同事丁增尼达记录了那曲市尼玛县10余名野生动物管护队员对保护区核心区的巡护工作,也开启了与当地万物生灵的美丽邂逅。
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在无人区深处的藏色岗日冰川巡查(5月11日摄)。
羌塘,藏语意为“北方的空地”,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地处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保护区的核心区绝大部分没有人类活动,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
在羌塘,藏野驴是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离开城镇,悠闲吃草的藏野驴随处可见。无人区深处的藏野驴群保持了一种奇特习性,它们与汽车赛跑,自由昂扬,潇洒奔放。
这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拍摄的藏野驴(5月9日摄)。
跟随我们一起出发的还有一位“同伴”——一只咬死牧民四只羊后被野生动物管护队员们控制住的雪豹。这次,它在远离人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被放归。
5月7日,一只雪豹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被野生动物管护队员放归自然。
雪豹有着“雪山之王”的美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随着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雪豹种群日益扩大,侵害牧民牲畜的事件也有所增多。尼玛县自然资源局干部刘泽维告诉记者,2024年以来,仅尼玛县擒获又放归自然的“肇事”雪豹就有9只。但是,随着相应补偿政策的落实和生态保护宣传的深入,牧民群众遭遇牲畜侵害后会选择上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处理。
放归雪豹后,我们遇到了一头西藏棕熊。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一张金色的脸,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西藏棕熊主要以鼠兔为食,也偷吃牧民的家畜,有时还会闯入牧民的夏季牧场小屋,偷吃储存的糌粑、菜油。随着西藏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工程的实施,羌塘地区的人熊矛盾近年来明显缓和。
这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拍摄的棕熊(5月7日摄)。
随后的几天,我们又陆续在沿途的野生动物管护站拍摄到放归的一只猞猁和两只亚成体雪豹,它们也都是侵害牧民牲畜后被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控制的。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只侵害牧民牲畜的猞猁被放归自然(5月12日摄)。
一头亚成体雪豹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被野生动物管护队员放归自然(5月13日摄)。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框架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主体,正在创建的羌塘国家公园保护着世界上最大的藏羚羊迁徙繁殖种群。根据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藏羚羊种群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7万余只增长到30余万只,野牦牛种群数量由20世纪不足1万头增长到2万余头。
野牦牛是羌塘草原的“明星”物种,成年体重达半吨以上,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生活环境海拔较高,在“无人区”以外基本很难见到。
这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拍摄的野牦牛(5月9日摄)。
这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野牦牛群(5月12日摄)。
一路上,一波波集结成群、向产羔地迁徙的藏羚羊成了我们最好的陪伴。迁徙羊群多数为纯雌性群,少数羊群有雄性藏羚羊“保驾”。
藏羚羊在雪地上奔跑(5月8日摄)。
5月10日下午,大雪中,在藏羚羊的习惯产羔地“甜水湾(尼玛县当地俗称)”,我们看到迁徙的藏羚羊已经集结成数千只的大群,蔚为壮观。
大群藏羚羊在向产羔地迁徙(5月10日摄)。
藏羚羊在向产羔地迁徙(5月10日摄)。
藏羚羊迁徙也是掠食动物、食腐动物们的盛宴。在藏羚羊群的周围,时常可以看到狼、棕熊、高山兀鹫、胡兀鹫等动物的身影。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只狼在进食(5月9日摄)。
这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拍摄的高山兀鹫(5月9日摄)。
这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拍摄的胡兀鹫(5月10日摄)。
一周后,我们与野生动物管护队员们告别,而他们则继续巡护。他们不避风雪,深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守护着自己的家乡,更为地球守护着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正是有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付出,才使万物生灵能在羌塘大地自由奔跑、翱翔。
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在巡护路上一处垭口的冰雪堆上合影(5月7日摄)。
记者:姜帆、丁增尼达
编辑:吕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