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5 19:53 | 来源:新华网 2024 04/04 11:50:05 | 查看:4808次
1949年11月27日,在生命最后时刻,一位革命志士高声吟诵《就义诗》,英勇牺牲,年仅28岁。这位英雄就是刘国鋕。在狱中,面对敌人劝诱,他曾斩钉截铁回答,我死了有党,等于没死;我如出卖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是什么力量,让刘国鋕放弃生的希望,毅然赴死?我们今天重温刘国鋕的故事,又能得到哪些新的感悟?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刘国鋕,1921年出生于四川泸州一个富商家庭,家境殷实。1936年,15岁的刘国鋕考入成都建国中学。在校期间,他阅读《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树立了寻求真理的信念。高中毕业后,刘国鋕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并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刘国鋕从西南联大毕业,家里计划让他去美国留学。那时,中共中央南方局发出“青年人应该到农村去,到敌后去”的号召,上级党组织决定派他到云南农村开展地下工作,刘国鋕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便拒绝了家中的安排。他选择只身前往云南陆良中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革命工作。
刘国鋕等人组织学生办墙报、唱革命歌曲、读革命书籍,为革命培养人才。陆良中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进步学生。与此同时,刘国鋕还和同志们一起积极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但在不久后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当地国民党驻军策划逮捕他们,刘国鋕被迫离开陆良,回到重庆。
刘国鋕返回重庆后,做了不少革命工作。闻一多先生被暗杀后,刘国鋕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略论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号召人们“沿着闻先生的道路前进”。《新华日报》被迫撤返延安后,刘国鋕又参与当时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的发行工作。
1948年4月,因叛徒出卖,刘国鋕不幸被捕,家人想方设法进行营救。国民党特务也答应了刘家开出的丰厚条件,但他们要求刘国鋕必须登报脱党。刘国鋕斩钉截铁地说,我死了有党,等于没死;我如出卖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在去往刑场的路上,刘国鋕高声朗诵在狱中未写完的诗,随后于松林坡刑场牺牲。彼时,距离重庆解放只剩不到三天。
在生死之间,刘国鋕坚守信仰,用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刘国鋕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
总监制:霍小光
监制:李拯宇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李林欣、武莹景、曹彦语、张文嵘
记者:陶冶、张海舟、赵小帅、萧永航、刘海、孙敏
包装:夏勇、韩彤(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永生的忠魂》)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