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5 08:38 | 来源:新华网 2024 03/14 10:55:44 | 查看:2204次
1924年3月,金庸先生出生在浙江嘉兴海宁袁花镇,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1992年到2008年,他曾6次重返嘉兴。踏上故土的他,时而快乐得像个孩子,时而眼中又满含泪水。
“莫笑少年江湖梦,谁不年少梦江湖。”金庸先生用生花妙笔勾勒出一个斑驳陆离、异彩纷呈的“江湖”。在他传奇的一生中,家族文化的熏陶、少年时的经历,则始终在他笔下时隐时现。
而“江湖一梦”背后的家园故事,有书香悠远,有战乱纷飞。那个赤手空拳南去的青年,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用笑傲江湖的心态,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大侠。
位于浙江嘉兴海宁袁花镇的金庸故居。 新华社记者 唐弢 摄
赤子笔下的“文学原乡”
杏花春雨江南,书中乡愁几度。在金庸的武侠世界,江南的故乡便是“文学原乡”。烟雨楼、醉仙楼、小蓬莱、钱塘潮……这些故乡之景,频繁出现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尽管远游他乡,但金庸仍乡梓情深。
钱塘江北岸的浙江海宁袁花镇东面,有一座不算高大的“龙山”,龙山脚下有一座“查家桥”,桥旁有一座黛瓦白墙的深宅大院,这就是金庸的故居,也是他的出生之地。
如今,名叫“花溪侠影”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在这里呈现——聚贤馆、待贤坊、侠客岛、金鳞池、侠漫稻田……一派“新江湖”景象。
“开始是我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后来我就讲给孩子听,有时候路过文化墙我还会停下带他一起看看。”村民陈知礼说的文化墙便是待贤坊的墙绘,杨过、小龙女、令狐冲等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坊头到坊尾,复刻着他的武侠世界。
金庸故居内陈列的纪念金庸少年时期的书籍。 新华社记者 唐弢 摄
为了纪念金庸诞辰百年,其故居内专门以“文心侠骨赤子情”为题,通过展览的方式讲述金庸的故事。翻开查氏家训,“凡在童稚,读书为本。勤俭为先,兼知礼义”的警句映入眼帘。
“海宁查氏是一个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家族,比如耕读传家的理念,既包含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又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理想。”在嘉兴市作协主席杨自强看来,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家族的诗书礼仪、耕读传统,对金庸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反映到他的作品中。
金庸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家中藏书颇多,家人之间非常友善文雅,良好的家庭氛围令他受益匪浅。后来创业生活在香港,金庸始终不忘故乡,并将深厚的感情寄托于武侠世界,创作了15部经典的武侠著作。
为无数少年编织武侠文学梦
在嘉兴聚集了一批铁杆“金庸迷”,人称“阿斐大侠”的袁斐堪称“骨灰级粉丝”。痴迷金庸小说20余年,袁斐的书房几乎是一个金庸主题藏书阁,藏书近10万册,光《射雕英雄传》就有近百种封面的版本。
2011年,因为喜欢金庸,本是安徽籍的袁斐把家安在了嘉兴。他说,在金庸的故乡,自己离金庸更“近”了。如今,袁斐担任全球金庸迷群英会名誉会长,带着感兴趣的人一起读金庸、研究金庸。
AI眼中的金庸世界 设计:于艾岑 李泽魁
“有一天借到半部《射雕英雄传》,一下入迷,手不释卷,年少的我,只要捧起金庸小说,内心就充满了幸福感。”不少“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每每聊起金庸的武侠小说,浑身都洋溢着兴奋与喜悦。
“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读金庸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很快就入了迷。”出生于1990年的蒋嘉骅毕业于嘉兴一中,是金庸的“小师弟”。一部又一部金庸的武侠小说填满了这位少年的课余时光。“后来,光看小说觉得不过瘾,就开始自己动手写。”
2007年,正在读高中的蒋嘉骅,写就了一篇洋洋洒洒27万字的武侠推理小说《乾坤》。2008年,金庸回海宁参加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学校老师还将《乾坤》打印稿拿给金庸过目。
令蒋嘉骅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后,金庸先生的秘书电话联系到了蒋嘉骅的父母,告知其对《乾坤》提出的修改意见。
“金庸先生作为武侠泰斗,对家乡一名高中生的作品也能如此上心,真的让我很感动。”自此,蒋嘉骅坚定地走上文学的道路,之后他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长篇小说,而金庸“大师兄”的“江湖背影”,则成为他目视前路的方向。
年少升腾的“侠之大者”
“用一句话来说,金庸文化便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袁斐认为这是金庸文化的内核。而这份“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是吸引他不断向大众传播金庸作品的“初心”。
那么金庸自己心中又是何时升腾起那般肆意不羁,又不忍家国蒙难的武侠豪情?
历经苦难方能成器。“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成长的时代。”金庸曾在一次大学演讲时说。抗战初期,金庸还在浙江省立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上初二,为了抗日救国,老校长张印通带领一众师生从嘉兴新塍撤往后方阵地浙西山区。
回忆起金庸回到母校时的演讲,嘉兴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微微仍记得先生当时的话语:“当时,我们才十二三岁。每天要步行七八十里,餐风宿露。为抗日救国,我们跟学校到后方去。为救亡图存,我们努力学习。走不动了,就唱支歌……”
“那段颠沛千里的求学经历激发了金庸先生的爱国情绪,并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读书救国的种子。”沈微微表示,国难家仇,唤起了金庸先生对古代豪杰与侠客的向往,也让他对于在艰难岁月中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每一位“侠者”都心生感激。
据嘉兴一中原校长吴颖生回忆,2003年,当金庸最后一次回到母校嘉兴一中,他特地在老校长张印通的铜像面前鞠躬、默哀,并驻足良久,眼眶中蓄满了泪水。
而当听到学生们喊他“大师兄”时,金庸先生深情地回应道:“将来你们不一定要做一个名人、一个领导或者是一个大科学家,只要工作做得好,对社会有贡献,就对得起母校和社会。”
AI眼中的金庸世界 设计:于艾岑 李泽魁
监制:卫铁民、刘畅
记者:唐弢、俞菀、于艾岑
视频:王怿文、李涛
编辑:刘畅、谈昦玄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浙江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