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抗疫一线 5名医生讲述他们所经历的故事(组图)

发布时间:2024-03-10 20:25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01-03 15:51:00 | 查看:6162次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受访者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热门诊。医院供图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卫生院门诊医生左志威接诊患者。受访者供图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医师高学静为患儿开药方。受访者供图

2022年12月24日,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抢救病人。医院供图 

  当前,在四川,有大量“白衣战士”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力确保医疗服务有序运转。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邀请5名来自四川三甲医院、区级医院、基层卫生院的一线医生,讲述他们所经历的故事。

  “我们也是凡人,我希望大家平平安安的”

  讲述人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 梁隆斌

  我们科室也有很多人“阳”了,随时都能听到咳嗽声,有的医护人员咳得比病人还厉害。现在整个科室也在超负荷运转,虽然压力很大,但能救一个是一个,这是我们做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初心。就像战士一样,受伤了也不能退缩,也必须扛,我们也相信总归会有好起来的一天。

  让我很欣慰的是,很多年轻医生站了出来,尤其是没感染的医生都是主动加班分担工作,包括我们体检中心的护士,都是上午才采完核酸,中午抽空又跑来我们这边帮忙推送病人。还有很多患者,看到我们医护人员因为患病抬不动患者,都主动搭把手帮忙一起抬。

  我是我们家最后一个“阳”的。最理解我们医务人员的是我们的家人。这两天,我发朋友圈说我“阳”了,我的家人问我时我才想起去关心他们,也才发现他们早都“阳”了,也没找我看病、问咋个吃药之类的,怕麻烦我。这几天,有个事让我既感动又自责,我家里老人晓得我忙,“阳”了也不作声,直到我发现她把我给她装的监控拔掉了,跑过去看时,发现她说话都语无伦次了,我就赶紧喊家里人给她送药,喊她不要扛。

  这3年,有个好的变化,是接种疫苗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家也逐步对这个病有了正确认识,社会各界对新冠的恐慌情绪没得3年前那么大了。但我认为还是大意不得,我现在比较担心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新冠救治问题,我们相信重症的高峰很快就会到来,我也在呼吁我们能尽快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教会更多边远地区、基层的医务人员学会识别和救治新冠危急重症患者。

  我们也是凡人,我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就像我在朋友圈说的那样:“因为职业而生的悲天悯人,我们时常忘了自己只是凡人一枚,总是竭尽全力地去点燃每一束生命之火。也许正是这些重新燃起的生命之火照亮我们的眼睛,闪耀成了黑夜里的星星。当风暴过去,一切的激昂与喧嚣归于平静,所有的苦与痛、喜与悲终将过去,我们唯愿在温暖的人间烟火中,归于平凡。”

  “还有硬仗要打,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保障发热门诊平稳运转”

  讲述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热门诊住院总医师 谷志寒

  住院总医师就像院内的一辆“救护车”,24小时待命,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评估患者病情、会诊疑难病例、协调科室床位……住院总医师对内需要协调科室之间的诊疗差异,对外要帮助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换来的是业务水平、沟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这个岗位是对年轻医生的磨练,可以快速成长。进入12月,我来到发热门诊担任住院总医师,确实感觉“压力山大”。

  压力一方面源于,近日来华西医院发热门诊的日均诊治患者数从60—70人次上升至200人次以上,最高日接诊数达到573人次。而且来就诊的很多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他们的病情发展瞬息万变,所以诊治一定要谨慎认真。面对数量上升的发热患者,发热门诊已从原有的3个诊室增加至5个诊室。

  另一方面则是,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陆陆续续感染新冠病毒,很多人出现了发烧、咳嗽、头疼等症状。现在诊室里常常是患者咳完,医生接着咳,咳嗽声此起彼伏。为此,医院整合统筹医疗资源,协调了创伤医学中心、肝脏外科、小儿外科等临床科室,轮流安排医生做好每日发热门诊接诊工作。

  我是上周五“阳”的,最难受的时候是上周日,高烧直逼40℃。因为有点脱水,所以一边输液一边工作。当时要去跟急诊协调留观患者的床位,我拿着输液瓶路过诊室,一位肺部感染患者的母亲看到,赶紧过来要帮我拿着输液瓶,好几个患者都叫我先去休息,这种相互理解挺让我感动的。

  目前,大部分医护人员症状缓解后,都已回到岗位上。大家都知道,接下去的一段时间还有硬仗要打,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保障发热门诊平稳运转。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生活慢慢恢复如常,我工作能“松活”一点时,希望花两天时间出去走走,放空放空……

  “患者为我拍了一个短视频,我们的付出有人理解”

  讲述人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卫生院门诊医生 左志威

  基层医疗机构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最近两周来,到我们这里看病的患者在成倍增长,以前每天接诊一两百人,现在三四百人。从早上8点穿隔离衣、戴面罩,一直忙到下午一两点,有时我们水都来不及喝一口。一天最多的时候,我给93个人看病。

  “新十条”刚开始施行那几天,患者变多了,我们当时心理压力确实很大,一方面之前收治发热的病人很少,另一方面也担心被感染。我在12月15日被感染了,记得那天发作时全身寒战,但那天是我值班,吃完布洛芬,我还是选择继续坚持。我知道,如果我一走,其他同事要来替我处理那么多病人,能坚守还是继续干。我们本来就是健康守门人,不把门守好肯定不行。群众本身就心生恐慌,我们更要坚守岗位,做好解释、治疗、安抚工作。

  我的妻子也是基层医务人员,她也被感染了,也坚守在一线。我家里有一对8岁双胞胎,也感染了,一度烧到40℃。我想这可能是我传染给他们的,我心里很着急,对家人很内疚。好在3天后孩子们有了很大好转,我妈现在一直在带他们。一个娃说长大后要当老师,另一个娃说要当医生,研究攻克新冠病毒。

  这波疫情里,有个事情让我觉得挺暖心。那天,同事拿了个抖音视频给我看,我一看,那不是我么?第一反应是,我会不会被哪个患者投诉了。没想到是一个患者发抖音说:“医生护士也需要休息,这个医生自己快扛不住了还坚守岗位,看见他吃了一颗布洛芬就带我去开药,在电梯里都是闭着眼睛靠在电梯上。”这让我很暖心,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有人理解的,这份事业值得我为之奋斗。

  我们中心60多个同事,只有极少数同事没感染,“阳”了的靠的都是责任心和意志力在坚持。穿了这身白衣,我们肯定会咬牙挺到最后。

  “儿科发热门诊都被感染了,没一人说要特别照顾”

  讲述人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医师 高学静

  “新十条”施行后,儿科发热门诊的病人特别多,虽然做好防护,但大家还是先后被感染了。我是第一个被感染的,当时有点低烧,上了夜班就回去休息,第三天就回去上班了。

  病患数量的激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以前看的病人数量也多,但是真的没遇到过这么多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看400多人次,是平时的3倍甚至是4倍。特别是从晚上到次日早8点的夜班时间,几乎是坐在诊室里就没有起来过。

  除了上面说的,这次还有一个挑战就是,之前在发热门诊接诊,我们只是穿隔离衣,在听了家长对小朋友病情的描述后,可以进行听诊,然后进行病情评估。然而,现在接诊需要穿着隔离服,没办法对小朋友进行听诊,这也让我们非常担心漏诊。

  前段时间,就碰到一个才出生30多天的婴儿,没办法听诊,只有仔细询问家属小朋友的病症,同时更详细交代家属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给家属再三强调,回家一定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如果感觉呼吸增快,高烧不退,一定要及时来医院。

  现在,儿科发热门诊所有医护人员都被感染过了,大家都没说要特别照顾,都很理解。现在是特殊时期,病人量很多,儿科也增派了两名医生过来支援白班,减轻了一些压力。这两天的病人逐渐减少了,工作不再那么超负荷,来支援的两名医生下周也将回去上普通儿科门诊。

  虽然我们儿科发热门诊的压力陡增,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时间段熬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就指日可待。

  “同事们但凡能够坚持的都还在岗”

  讲述人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医务部主任 余得水

  在“新十条”出台一周后,来我们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看病的病人明显增多,基本上每天有700多人,是平时的3倍左右。但是,由于受到这波疫情的冲击,整个医院的同事也在不断被感染。医院平时有2000多名医护人员,基本上80%被感染了。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病人在增多,另外一方面是医务人员在减员。虽然人员很紧张,但我身边的同事只要能够坚持工作,都继续在岗位上坚守。作为医务部主任,我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人员调配,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以前排班基本上是一周或者两周排一次,现在几乎是每天甚至半天排一次,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报告说科室的人员不够用。

  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了人员调配和新增重症床位两个措施。在人员方面,我们把医护人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轻症、无症状的同事,我们鼓励他们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带病上岗,还从中选择了一批身体强壮的组建了重症救护队,重点保护重症病人;另外一类是症状反应强烈的同事,我们就让他们在家里面好好休息,等到身体有所恢复后,就请他们承担一些疫情在线诊疗、开药的工作,以便分流前方急诊和发热门诊的患者。

  在新增重症床位方面,现在常规的重症床位已经满了,我们在特定的病区又新增了重症床位来满足病人的需要。

  说实话,我看着身边一个个被感染的同事真的很心疼。特别是当我听到我们医院的呼吸内科主任熊昊昨天带病查房后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我真的很内疚,也很感动。其实,在这段时间,让我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每天的微信工作群中大家相互打气的话语、“阳康”同事的返岗申请……每每看到这些聊天记录,我的泪水就在眼眶中打转。

  来医院的大部分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人群被感染后,我们医疗机构的救护压力真的很大。但是,作为医护人员,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肯定是当仁不让,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我相信,这段时间是黎明前的黑暗,咬咬牙挺过去,春天肯定在前面等着我们。(田程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兰楠 张庭铭)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