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蜀文物互相“打磨”——30多年来,他累计修复文物6000余件

发布时间:2024-03-09 21:44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12-12 10:56:00 | 查看:191次

郭汉中,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专家。30多年来累计修复文物6000余件,如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就是由他和他的师父杨晓邬“妙手回春”重现昔日风采。

  12月7日,德阳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馆,游客在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文物前驻足欣赏,不住赞叹。与展厅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博物馆一间办公室里,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郭汉中和团队成员正安静地开展手头的工作。1984年,16岁的郭汉中迈进文物修复工作的大门,从此一直坚守在一线,通过精益求精的工作,让数以千计的三星堆珍宝惊艳世界。

  始终坚持学习创新

  三星堆博物馆展陈的各类文物造型精美、充满魅力,但刚从土层中被发现时,却是另一番模样:青铜大立人断成了两截,且下半部分氧化严重;青铜神树碎成200多块,一开始根本看不出树的形态……

  “文物修复就像拼图,必须仔细从碎片中寻找线索,并严格按照原始痕迹去拼接。”郭汉中告诉记者,由于每件文物都不相同,修复方法也“没有定式”。入行之初,他就告诫自己要“多听、多看、多学”,“比如1号青铜神树的修复工作,我跟着师父一点点摸索,先把出土的东西分好类,找出结构最简单的碎片,再梳理碎片间的关系,找寻合适的方法来修复。”

  就这样,一堆堆带着土屑的碎片,在郭汉中等人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件件完整的青铜头像、面具、铜尊、罍等。如今,经郭汉中修复的文物已有6000多件。“这份工作急不得,这也是和文物对话的过程,静下来才能‘听’得清楚,想得明白。和文物互相‘打磨’,我的脾气秉性也得到了磨练。”

  除了要沉下心,郭汉中还始终坚持学习创新。如今,文物修复可以借助更多“黑科技”,如给文物拍X光、照CT,用三维扫描获取相关精确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仿品……把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郭汉中还创造性地采用塑形补配、黄泥石膏翻模等操作工艺,提高文物修复的精细度和安全性。

  传承也是一种责任

  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郭汉中找到了动力——他坦言,每当在博物馆看到自己亲手修复的文物展出,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随着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野外工作全面结束,新祭祀坑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三星堆遗址研究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大概有上万件文物等着修复,我这一辈甚至下一辈都没法完成,需要一代代‘接力’下去。”郭汉中说。

  1992年,郭汉中开始带徒弟。“师父当初带我是信任,如今我带徒弟是责任,把从前辈们手里学到的东西传下去,是担当!”工作中,郭汉中时刻不忘传帮带,不断把好方法传授给年轻同事,遇到困难时更不吝点拨,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经过郭汉中的精心培养,已有10多人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记者 唐子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