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季度四川好人孝老爱亲类]内江向志蓉:带着婆婆改嫁 亲缘胜似血缘(2图)

发布时间:2024-01-22 17:37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12-08 16:35:00 | 查看:128次

向志蓉

  【主要事迹】

  向志蓉,女,汉族,1974年9月生,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三关村村民。在三关村,向志蓉是有名的孝媳。17年前,向志蓉前夫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留下了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三个女人相依为命。家中失去顶梁柱,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是向志蓉自始至终没有抛下婆婆,甚至改嫁时也带上了婆婆。之后17年间,婆婆两次病危,向志蓉四处借钱,不惜一切代价送去医治,两度将老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如今,在向志蓉和现任丈夫多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下,老人已经87岁高龄,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在双才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幼年失双亲 她把婆婆当亲妈

  “妈,你冷不冷哦,冷了要加衣裳哈。”初春的天气还有些冷,向志蓉刚扔下地里的农活,顶着一头汗水赶回家中,看到婆婆雷敏玉安然坐在凳子上,向志蓉这才放下心来,松了口气。“她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我出去干活最多两个小时就要回来看一下,不然心头总感觉是‘悬’起的。”向志蓉经常给邻居这样说到。

  在雷敏玉的床头,除了日常药品,还放着饼干、蛋糕和饮料等等,这些都是向志蓉特意买的,为的是自己出去干活的时候,婆婆要是饿了,可以自己垫一下肚皮。雷敏玉年轻时头部受过外伤,年纪大了之后经常出现眩晕,严重之时,神志不清,生活很难自理。为此,向志蓉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最近三四年一次也没有回过远在四川凉山的娘家。

  其实,向志蓉口口声声喊的“妈”,是其前任丈夫的母亲。上世纪90年代初,19岁的向志蓉从大凉山嫁到三关村,“我父母走得早,从6岁开始,我就跟着哥嫂生活。嫁到内江来,婆婆看我是个孤儿,待我像亲女儿一样。”

  前夫家并不富裕,一年种的庄稼仅能填饱一家人肚子,没有什么节余。一家4口人,更是挤在两间石头房子里,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地面湿滑不堪,走在家里都要摔跤。好在婚后的生活还算和美,婆婆雷敏玉很体谅向志蓉,婆媳从来没有红过脸、拌过嘴,更别说是发生“婆媳大战”了。有好吃的,婆婆都会叫上她,苦活、累活前夫也都抢着干,让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向志蓉,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小时候看到别个都有爸妈,心里头就酸酸的。结了婚,我也有爸妈可以喊了。”

  一声声“爸、妈”甜到公婆心窝里,也悄然填补着向志蓉童年双亲早逝给她留下的缺憾,“那时候,真幸福,我真心把他们当自己的爸妈对待,一样的孝敬一样的爱。”

  然而,好景不长。婚后不到十年,公公、丈夫先后因疾病和车祸离开了人世,留下年近七旬的雷敏玉和年幼的女儿与向志蓉相依为命。

  真情永相依 带着婆婆改嫁

  前夫去世时,向志蓉才29岁,正值一个女人的花样年华。身边的亲朋好友看见向志蓉带着一老一小艰难度日,纷纷劝她改嫁,找个依靠,共同撑起这个家。起初,向志蓉死活不肯,在她看来,“我妈只有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女儿又远嫁湖北,已经很命苦、很可怜了,我咋能丢下她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呢?”

  “寡妇门前是非多”,一个女人带着一老一小本来就难,加之向志蓉总是拒绝说媒,时间久了,难免产生闲言闲语。最终,向志蓉还是向现实低了头,不过她有一个条件,再嫁一定要带着婆婆一起,不接受的就不考虑,“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有她一口!”

  2006年,向志蓉和同为三关村村民的张优利组成了新的家庭。那时,张优利的母亲健在,向志蓉嫁过去后,两个“婆婆”一起照顾,一视同仁,不管是吃的,还是穿的,她每次都是一人一份,用老百姓的话说,叫做“一碗水端平。”再婚后几年,张优利的母亲因病瘫痪,卧床不起,需要人照顾,这事理所当然地落到了向志蓉的头上。一天三顿饭,向志蓉都是做好了,走几百米的田间小路,端到老人床前,喂给婆婆吃,还要给婆婆擦洗身子。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向志蓉做到了,她从不抱怨,而是坦然面对,直到2014年去世前。向志蓉都无微不至地悉心照顾着瘫痪婆婆。至今,老公的三个姐姐都很感激她,称赞她有大爱,有孝道。

  将心比心,丈夫张优利很感动,他也把向志蓉“带过去”的雷敏玉当作亲妈对待。每当向志蓉干活回来晚了,他主动给雷敏玉打水洗脸、洗脚,还把饭做好端到桌上,照顾老人吃下。

  向志蓉对待老人有孝心,村里人有目共睹。尽管已年过八旬,意识有些不清醒,但在村民的眼里,雷敏玉一直衣着干净整洁,精神状态良好。在东拼西凑建了新房后,向志蓉专门把一间向阳的房间留给婆婆,屋里收拾得整整齐齐,没有异味。冬天,老人起夜不便,雷敏玉就把尿桶放到房间,白天再提出来倒掉。老人头晕严重时,向志蓉就陪老人一起睡,贴身照顾,细致周到。

  两次施援手 孝心感动众乡亲

  让三关村党支部书记张平赞赏有加的是,向志蓉很舍得花钱给老人看病,“只要她认为有希望,就会尽最大努力去医,绝不轻言放弃。”

  其间有两次,雷敏玉病重,差点没有救回来,幸亏向志蓉想方设法,四处借钱,加上民间土方子,硬把老人从“鬼门关”拉回来,很多村民听说后,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简直是奇迹。”

  一次是在2014年,张优利的母亲去世。同年,雷敏玉突发疾病,大口大口吐血。向志蓉急忙找人把婆婆送到医院。谁知到了医院,血还是止不住。医生看了直摇头,让向志蓉连夜把老人拉回家,“不然很可能挨不到家门口人就没了,这事得赶紧。”

  多次询问和请求医生救治无果后,向志蓉含着热泪找了一辆三轮车,将奄奄一息的雷敏玉拉回家里。

  但是,向志蓉始终不相信婆婆会就这么“走了”,当她听人说一种草药熬水可以止血,于是天不见亮就去田间挖草药,煮水让雷敏玉服下。结果不出几天,雷敏玉的病情竟然真的开始好转。见到婆婆“起死回生”,向志蓉不敢大意,她厚着脸皮,东家借几百,西家凑几十,去医院开了几千元的药物,让雷敏玉配合服用,以观后效。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雷敏玉慢慢地好了起来。

  殊不知,一年后,雷敏玉再次出现大吐血,医生说,如果要做手术,需要八九万元。这对于大字不识、仅靠务农为生的向志蓉和丈夫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但她还是想竭尽全力,借钱给雷敏玉看病。

  最终,医生被她的诚意和孝心所打动,建议先服药保守治疗试试。这一次,治疗又花了数千元,大部分都是向志蓉找邻居、找卖菜同行借的。好在雷敏玉再次挺了过来,直到现在,也没复发。

  如今,向志蓉一儿一女都已外出打工,她和丈夫张优利因为照顾雷敏玉,没有外出,选择在家中务农。为了挣钱还债,夫妻俩种了五六亩菜、七八亩玉米,还喂了鸡鸭兔等家禽。

  两口子起早贪黑,土里刨食,雷敏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当意识清醒的时候,闲不住的她也会用不灵便的腿脚,摸索着帮向志蓉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虽然说不出什么华丽的语言,但向志蓉心里明白,“婆婆妈还是心疼我的,这个我能体会到!”

  有时,雷敏玉也会想起远嫁的女儿和去世的儿子,感到孤单,说些胡话。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向志蓉总是安慰她道,“妈,你就放心吧,不管你儿子在不在,我对你都会和从前一样好,会给你养老送终。”

  对于未来,向志蓉有很多愿望,但不管怎样,她都不会落下婆婆雷敏玉,她说:“我妈命苦,一个儿子早早就走了,现在我们生活才有点起色,只希望她能多活几十年,享受一下而今的好日子!”

  好人寄语:婆婆待我如亲女,我也得待她如亲妈。政策越来越好,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就会越过越好过。妈苦了前半辈子,后半辈子我要陪她一起幸福到老。

  道德点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要素。向志蓉用孝心诠释真情,让亲缘胜似血缘。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儿媳的责任和义务,她有着榜样的力量,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楷模。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