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3-12 00:11 | 来源:广州市萝岗区卫生局 2010-10-28 | 查看:7210次
陈爱霞正在护理病人(中国好人网配图)
身高1米56、体重80多斤、皮肤略显黝黑的她,看上去是那么娇弱瘦小,也是那么普普通通。但在认识她的人和接受过她护理的病人心目中,她的形象却是那么高大,她的心灵却是那么纯洁美丽。
她就是先后4次被市、区评为“优秀护士”的萝岗区九佛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陈爱霞。
“艰苦的生活环境锤炼了我的意志,也使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
陈爱霞出生于1975年,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作为广州人,按理说,她从小到大应该生活在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家庭中。但事实却相反,她在艰苦的家庭经济条件中生活了30年。因为她出生在广州市原九佛镇竹山村,当地经济一直比较落后,是广州市历年来重点扶贫地区,被广州人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
陈爱霞父亲原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民办教师,在陈爱霞6岁的时候,父亲因超生被学校辞退,家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父母亲、哥哥、弟弟和她五口人只能靠家里的七、八分地维持生计。过了几年,由于父母亲身体有病,三兄妹又要上学,仅有的七、八分地也因无力耕种而荒芜。父母亲省吃俭用供他们三兄妹上学,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母亲甚至舍不得吃药,把节省下来的钱给他们三兄妹买学习用品。
1993年,陈爱霞的哥哥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所好转。1995年10月,哥哥在从化温泉事件中因救同伴牺牲后,20岁的陈爱霞就开始挑起了照顾父母和弟弟的重担。1996年,她从卫校毕业后,当上了一名护士,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当时她的工资收入还不到两千元,她每月只给自己留下200元的日常开支,其它全部给父母亲当医药费、伙食费和给弟弟当学费。甚至1999年结婚时,她也因经济拮据不敢宴请亲朋好友。2005年弟弟参加工作后,她才减轻了承受了10年的经济压力。
艰苦的生活环境更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更能培育一个人的品德。陈爱霞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培养了自己坚忍不拔、任劳任怨、关心他人、关爱老人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为她以后的工作和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品德基础。
“我是70后的广州人,但受过很多70后的人没有受过的苦,”陈爱霞说,“艰苦的生活环境锤炼了我的意志,也使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
“面对有生命危险的病人,我首先想到的是争取时间抢救,而不是自己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过程中,因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按操作规程和不按操作规程抢救病人的矛盾。前者可能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但出了问题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后者可以争取抢救病人时间,但出了问题要承担法律责任。面对这种情况,陈爱霞首先想到的是病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2006年4月的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一个30多岁的男子怀中抱着一个昏迷的、口吐白沫的2岁小男孩急冲冲地奔进急诊室,“医生,医生,快救救我的孩子!”正在值班的陈爱霞急忙与其他医护人员一道把小孩抱到病床上准备抢救。就在这节骨眼上,急诊室突然停电了,里面漆黑一团。一个医生急忙喊:“赶快打手电!”意即打手电筒继续对病人实施抢救。这是医护人员抢救病人遇到停电时的常规应急处理办法。这时,陈爱霞见离急诊室约30米远的病房亮着灯有电,想也没想便抱起小孩往有电的病房跑,其他医护人员也急忙跟着她跑向病房。
抱到病房后,医护人员马上小孩实施紧急抢救。这时,小孩口吐白沫,嘴唇发紫,摸不到脉,摸大动脉感觉心跳非常微弱,随时有停止呼吸的危险。陈爱霞配合医生紧张地开展抢救工作。因从急诊室紧急转移到病房,手套来不及准备,情急之下,她也不管小孩是否患有传染病,便直接用手帮小孩清理嘴巴里、鼻孔里和脸上的脏物,把呼吸道清理干净。直接用手帮病人清理脏物,这是医护人员的大忌。但当时她心里已没时间去考虑这些了。半个小时后,小孩终于有了脉动,又过了半个小时,小孩终于脱离了危险。医生告诉陈爱霞,小孩是急性食物中毒,如果不是陈爱霞及时果断地把小孩转移到有电的病房进行抢救,有可能抢救无效。
在急诊室停电的情况下打着手电筒继续抢救病人,不管结果如何,医护人员都不用负法制责任,如果贸然把病人转移到有电的病房抢救,那是属违规操作,病人抢救过来了,是运气好,病人死亡了,相关人员就得负法律责任。事后,有人对陈爱霞说,下次千万别那么傻。陈爱霞笑了笑说:“这样的傻事做做也无妨。”
在医院附近有一个废品回收店,回收店的老板只要一见到陈爱霞,老远就喊:医生,谢谢你,我小孩是你救的,还记得吗?陈爱霞每次都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一年多后,陈爱霞才知道他就是那个患急性食物中毒的小男孩的父亲。陈爱霞配合医生抢救病人的事太多了,她记不住那么多病人及病人亲属,但他们都记住了这位看上去娇弱瘦小的救命恩人。
“我把病人当亲人来照顾,因为这是我的职责”
陈爱霞从事护理工作已经14个年头了,除妇产科以外,她轮遍了其它所有科室。不管是在哪一个科室从事护理工作,她都把病人当作亲人,给予无尽的关爱。在她心中,病人的微笑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九佛医院每天门诊约200人,医院人手紧、压力大。内科更是常年住满老年病人,并且很多老年病人因子女们工作忙而没人照顾,照顾的担子就自然落在护士们的肩上。
2008年10月下旬,一共有8个床位的女病房住满了病人,并且全部是70岁以上的老婆婆。一天下午,陈爱霞发现一位老婆婆睡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便关心地走上前询问。原来,这位老婆婆姓何,已住院六天了,一直没有拉大便,也没怎么吃东西,现在肚子痛得厉害,总想解大便,但又拉不出。凭多年的护理经验,陈爱霞判断,老婆婆肯定患有干燥性结肠炎而引起便秘。于是她赶紧给老婆婆拿来开塞露,并帮助她塞了40ML的量,但没有效果。看着老婆婆痛苦难当的样子,陈爱霞决定采用人工掏便的土办法。她戴着手套检查老婆婆的肛门,发现里面的大便坚硬如石头,用手抠都很难抠出来。她耐心地、一点点地抠,一分多钟才抠出几小块。抠出的大便在眼皮底下发出一阵阵恶臭,陈爱霞几次差点想呕吐。十分钟后,陈爱霞帮老婆婆抠出了一大坨大便。婆婆的呻吟声停了,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陈爱霞也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婆婆激动地说:“姑娘,连我的儿女都没有你这么好啊,真是太谢谢你了!”。陈爱霞笑了笑说:“婆婆,这是我应该做的。”
2009年9月,从南方医院转来了一位偏瘫病人。患者姓马,65岁,本地人。病人肢体功能没有康复,家人把他转到九佛医院治疗以方便照顾。陈爱霞耐心指导病人做功能恢复运动。一开始,病人的儿子表示怀疑,他说:“我爸爸在三甲医院治疗,都没法恢复语言、肢体功能。你教的康复练习方法管用吗?”陈爱霞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给你爸爸带来希望。”此后,陈爱霞每天抽出时间来给姓马的偏瘫病人做康复按摩,有时上班时间没空,她就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给病人按摩,还教其他护士和病人亲属帮病人做康复练习的方法。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病人得到了有效的康复锻炼,病情日渐好转。姓马的病人刚住进九佛医院时,手脚有点僵硬,不会走路,不会发音,在九佛医院住了3个月后,会走路了,会说话了,见到陈爱霞就说:“姑娘,您好!谢谢您!”病人的亲属很高兴,要拿红包感谢陈爱霞,被她婉言谢绝了。
2010年1月,陈爱霞所在的内科病区住进来一位老伯。老伯姓汤,78岁,偏瘫较严重,不能走路,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儿媳们对他关心照顾很不耐烦,不但很少到医院陪护,甚至在给他喂食时,不管他吃不吃得下,不断往他嘴里塞食物,完后又不给他漱口,使病人嘴里有一股难闻的臭味。有时老伯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弄得整间病房臭哄哄的,需要给老伯换衣服和擦身子,他的俩个儿子也相互推诿,哥哥叫弟弟给父亲换衣服,弟弟则叫妻子给父亲换衣服,妻子又说自己是女的不方便,推来推去,谁都不给父亲换衣服,甚至干脆借口有事离开病房。陈爱霞毫不犹豫地挑起照顾这位老伯的担子,每天给他清理干净呼吸道,并敦促他的儿媳们协助清理大小便和给老伯擦洗身子,有时要清理一个小时才能清理干净。病房里的其他病人问她:“你是他女儿吗?”陈爱霞笑了笑没有回答。老伯默默地看着她,眼角上流下了眼泪。2个多月后,陈爱霞调到手术室工作,她还经常去看望老伯,老伯的俩个儿子感动地对她说:“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当儿子的感到很惭愧!”
后来,老伯康复得可以慢慢走路和说话了,出院时,吵着非要见到陈爱霞才肯离开。陈爱霞过来了,老伯流着泪老远就喊:“谢谢啦,姑娘!”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3楼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03-12 23:52:53 发表
第2楼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03-12 23:52:49 发表
第1楼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03-12 23:52:48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