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21:25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2-12-05 17:36:00 | 查看:188次
杜照青证件照
【主要事迹】
在川西北高原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军中,活跃着一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这支队伍中,56岁的阿坝州金川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杜照青格外引人注目,他从20岁开始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36年中为村民放映多达10000余场电影,无数次走进金川县的109个村寨,行程近38万公里。他不仅按群众需求选择播放影片,还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担当起村民的“快递员”“畜牧员”“电视调试员”“维修员”和村里留守老人的“服务员”,村民们亲切的称他为“最可爱的放映员”。
36年坚守初心,让电影“走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上世纪80年代,村民对电影的热爱深深了影响了杜照青。“小时候发现哪个村放电影,我们就要跟着跑到哪里,翻山越岭和走许久的路,都不在乎,只要能看到电影就高兴。”杜照青介绍说,在那个农村文娱生活乏善可陈的年代,看电影就是最受农民朋友欢迎的节目,一台放映机、一块大幕布、若干张长板凳、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的确,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放映的真实场景。
于是,从小体弱多病,重体力活干不了的杜照青从20岁起,就在别人那里用1头牛、3头猪置换了一台二手的16毫米上海牌的电影胶片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放映生涯。
“那时的放映员很风光,村里的老百姓天天盼着我们下去。”其中最让杜照青印象深刻的一次,他在安宁镇莫莫扎村陆续放完电影已经是凌晨,又应邀到安宁镇八角碉村赶场,凌晨一点到达八角碉村,本以为只有零星的人在等候,不曾想早已挤满了人群,一边张罗着排座位,一边帮忙放映员搭设备,即使霜寒露重,老百姓的热情仍旧不减,一直守在银幕前直到清早6点。这件事情让杜照青触动很大,从心底又对这份职业平添了几分自豪感,他对村民们说:只要你们喜欢看电影,我就一辈子给你们放电影。现在,36个年头过去了,他仍坚守承诺,继续着他的放映生涯,点亮了乡村的夜生活,也成就了他的“光影人生。”
“别看我长得不行,我老婆可是个美人,又勤劳能干,她看上我也是全靠我的电影放映工作。”杜照青乐呵呵地说道,眼里满是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自豪。
36年风雨无阻,让党的惠民政策吹向基层
一台放映机、一幅银幕、一辆摩托车或面包车,36年来杜照青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金川县境内的牧区、乡村和山林间的崎岖山路上。特别是牧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村与村的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群众居住十分分散,杜照青也是迎难而上,不落下一次放电影的机会,将党的惠民政策带给老百姓。
“每次外出要挑80多斤重的器材,经常要走山路,路遇洪水和滑坡是家常便饭,滑倒摔跤是常事,有时必须冒雨前行,有时要冒着酷热放映。”过去放电影时的艰难情景,杜照青仍历历在目。
杜照青告诉记者放电影半夜归家也是常态,也会经常遇到困难,一次毛日乡的放映经历是让他最难忘的。毛日乡是金川县境内高海拔纯牧区,境内高山林立,河流纵横,平均海拔达41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前往毛日村的路,杜照青走了无数次,有一次,在进山途中,下起了大雨,车轮深陷泥沼,他来不及多想就要卷起裤腿蹚水推车,雨越下越大,落到身上不一会儿衣服就已淋湿,放完电影回去的路上又遇到路上塌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能在车上度过漫漫长夜。可也有幸福的时候,无数个夜晚人头攒动,村民们相聚银幕前感受光影的魅力。杜照青说:“干我们这行工资低,还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愿意干的人越来越少了,村民们看了电影能高兴,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回报了。”
36年来,杜照青总是利用白天休息时间走访群众,问问村民们喜欢看什么片子,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把群众想看、爱看的电影带到各村各寨,让更多群众感受到光影的魅力,真正做到“订单式”放映。
农村里看电影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杜照青针对他们的特点,专门选取一些战争片、喜剧片,反映家庭伦理的片子很受老人喜欢。结合各村各寨的实际情况,杜照青也会带一些种养殖方面的科教片,如:《畜牧养殖科普知识》《“矮”苹果、高收益》《“养”出的绿水青山》,这些实用技术影片深受群众欢迎,在群众间一时掀起了学技术的热潮。
36年持之以恒,让流动的影院温暖人心
金川县地处川西高原西北部,寒冷的冬季,数字放映机根本没法工作,5月至10月短短六个月时间,就成了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黄金季”。
36年来,只要约定了时间放映,杜照青就会风雨无阻准时赶到村里。他说,尽管现在电视、网络已经普及,但村民还是喜欢聚在一起看电影的这种氛围!来看电影的少数村民对普通话不是太懂,在电影放映前,杜照青总是用金川话将电影的大概剧情向他们做个简单介绍。在放映时,他不时根据画面,向村民解说剧意,让村民听得懂、看得明白。
杜照青不仅是一位坚守的农村电影人也是一位热心人,因为电影他与许多村民成了熟人,甚至是好朋友。每到农村电影放映的“黄金季”,杜照青就成了全能人才,不止是村里的“快递员”“畜牧员”“电视调试员”“维修员”还是村里留守老人的“服务员”。
“杜哥,你晚上要来村里放电影哇,你帮我带几包盐嘛。”“老杜,我们家的小猪生了,你今天放电影的时候早点来,帮我先把猪儿骟一下嘛。”“杜兄,我屋头的电视天锅又收不到信号了你帮我来修一下哇。”平日里,杜照青总是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每次他都竭尽全力地帮助大家。
最近一次帮助安宁镇安宁村留守老人胡发兰带老人去打疫苗的事情让他觉得很开心。胡发兰老人已经78岁了,到了打新冠疫苗的时候,儿女都外出务工了,杜照青早早的带着老人去了卫生院,因为正值打疫苗高峰期人很多,可是胡发兰老人穿了七件衣服,杜照青就一件一件帮老人脱衣服,这时候护士着急了,说:“你给你妈妈穿这么多干嘛,耽搁大家的时间。”杜照青说:“她不是我的妈妈,她一个人在家,坐车也不方便,我就带她来打针了。”这时候护士和旁边的人都夸杜照青心地善良。大家用“流动的影院,温暖的情怀”形容他,并亲切的称他为“最可爱的放映员”。
从16毫米电影胶片机到数码放映机,从“众星捧月”到“无人问津”再至“热情回涨”,从肩挑到摩托车拉再到放映车,银幕前的杜照青用36年点亮了农村的夜晚,见证了基层光影变迁。无论山路崎岖还是寒风刺骨,杜照青依旧行走在放映电影的路途上。面对未来,杜照青还是那句话:“只要村民喜欢看,我就一直给他们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