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季度四川好人敬业奉献类绵阳梁春平:与动植物共享25年青春 做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守护者”(2图)

发布时间:2023-12-03 12:19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06-21 16:35:00 | 查看:153次

梁春平

  【主要事迹】

  梁春平,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的巡护员。自工作以来的25年里,梁春平不怕累不怕苦,从未离开过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始终坚守在条件极其恶劣的野外监测岗位毫不动摇。先后参加中科院大熊猫重点区域调查、全国第三次、第四次野生大熊猫调查,同时,参与北京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在王朗科研项目。

  从2020年梁春平负责王朗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以来,王朗野生动物画面在央视一套5次播出,取得重大宣传效应,展现了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治担当,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增光添彩。至今,他已获得2011-2013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普查队第一名、2021年“四川最佳巡护团队奖”、2022年“四川最美巡护员”等荣誉。

  每年巡护2000多公里 为动植物王国当好“守门者”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始建于1965年,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核心地区之一的喜马拉雅——横断山区,保持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扬中外。

  受父亲的影响,梁春平自1997年毕业后,第一时间回到了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启了长达25年的风霜雨露历程。而他也正是王朗监测工作初始的“创业者”之一。

  初到王朗,梁春平对这个原始的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但承担的巡护工作很快将他拉回了现实。“开始以为就是进山看看小动物,到处巡查一下,也挺好耍的。但真正开始走进山里才知道,这份工作是多么沉痛!”梁春平坦言,作为一名巡护员,每人平均每年要步行2000多公里的山路,相当于绵阳到上海的距离,不仅要面对高海拔以及天气突变的恶劣环境,还要随时提防野兽的出现。

  尤其是冬季巡护,几乎是每一个巡护员的噩梦。从大本营出发,沿巡护路线而上,十几斤重的行囊,让他们步行不到几公里便汗流浃背。然而,越是流汗,大家越不敢停下。因为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只要一停下来汗水就会结冰,大家立刻就会体验到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常年的风雨侵蚀,让梁春平患上了关节炎。即便是这样,他和队友也需要对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护,每年至少要走四次,总监测里程达280多公里。而这一路上,根本就避免不了风吹、日晒、雨淋、淌水、摔跤……而这些对他而言也早已是习以为常了。“比起这些困难,我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区里那些珍稀的动植物身上。”梁春平表示,王朗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不仅有野生大熊猫、羚牛、亚洲黑熊等珍稀动物,还有不少珍稀植物,每一个物种都值得他仔细研究,自然界的每一条生命都值得他认真守护。

  克服恐惧提升技能 勇担两栖动物监测“先行者”

  王朗是动植物的宝库,而梁春平则是守护宝库的宝贝。为了丰富物种监测内容,2006年,王朗自然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将两栖爬行动物纳入进了监测范围。而此时,保护区内并没有这方面的专家。

  好学的梁春平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在经平武县相关部门的推荐后,为梁春平争取到了前往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系统性学习动植物保护研究相关的知识。虽然那时候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快10年,但一想到能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我就充满了干劲儿。”梁春平表示。

  为了顺利完成学习,甚至他还克服了一向恐惧的动物——蛇。“我从小就怕蛇,即便是从事巡护工作,我也怕蛇。但做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害怕蛇这种情况是根本就不允许的。”为此,梁春平想方设法克服恐惧心理,不断尝试与蛇亲近。通过一次次的不断努力,他对于蛇的畏惧心理也在一点点地减弱,直到最后完全克服了对蛇的害怕。

梁春平为来访的小朋友们做自然解说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和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的技术培训下,梁春平初步掌握了一些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知识。返回王朗自然保护区后,他立刻就投入到工作中。不仅为保护区提供了大量一手的研究资料,同时还配合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王朗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参与保护区科研监测与科研合作项目几十余个,连续不间断主导实施“王朗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达17年。

  如今,王朗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种类已经达到了八类。而梁春平也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成了保护区小有名气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梁春平表示:“既然做的是这份工作,就必须把它做得更好更出色。”

  好生态引导好产业 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守护者”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梁春平看来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生存,从而营造出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好的生态环境,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类能有更好、更健康、更绿色的发展空间。

  2020年,梁春平负责王朗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以来,王朗野生动物视频多次在央视各频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刊播,在向公众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工作成效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事业中来,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而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变好,怎样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帮助保护区周边的老百姓实现绿色增收也成为了梁春平等保护工作者思考的话题。

  为了帮助居住在保护区周边的群众寻找致富道路,梁春平和同事们主动联系了高校专家教授,为当地群众引进3000多株花椒树和品种优良的蜜蜂。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不少人已经靠着种植花椒、养殖蜜蜂有了收入。背靠大熊猫国家公园,有了良好生态的支撑,让当地的花椒等产品根本就不愁卖。也正是因此,老百姓进山偷猎、挖药材的现象明显减少,在王朗及其周边区域,人与自然真正绘就了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如今,早已成为了巡护员“老人”的梁春平,再次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他坦言:“巡护员其实是一门‘一专多能’的职业,除了能高质量完成野外监测巡护任务外,平时还需要扮演自然教育导师、电站维修工、王朗电力保障员、王朗电焊工、王朗养路工、王朗救灾员……多种角色。但不论工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枯燥无味,守住生态红线,守护一方生灵,守候人与自然和谐,就是最大的意义。”

  好人寄语:王朗自然保护区是一片秘境之地,不计其数的动植物资源,向我讲述着跨越这个时间年轮的故事。每一次进山巡护,都像是向学习自然的一次梦幻之旅。旅程中,我既可以发现大熊猫偶然经过时的憨态可掬;也可以在陡峭山崖上欣赏岩羊攀登时的“飒爽英姿”,更可以在溪流涌动间聆听四季变化。总之,我热爱这片土地,我希望这里的一花一草都能肆意生长,希望这里的每一只动物都能自由奔跑,希望这里的一切都能更加美好。

  道德点评:一个平凡的人,坚守深山25年。这里没有微信、没有抖音也没有网上购物,近乎与世隔绝,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了他的存在。但他们却是这般重要,每年20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守护的不仅仅是国宝大熊猫,还有人类的绿色未来。有人叫他们作“巡护员”,而此刻我却想称他们为“绿色战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