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0:58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09-18 17:15:00 | 查看:200次
周长学
【主要事迹】
周长学,男,藏族,出生于1964年1月,石棉县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教师。
风雪担书梦,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他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他永远年轻的心。
40年,他跋涉了许多路,却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他的信念。
他叫周长学,1983年,年仅19岁的他开始在安顺场镇新场村安宁沟村小任教,一干就是40年。40年来,周长学坚守在偏远山村小学的讲台,躬耕在家乡的村小教学点,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三代人,大家都亲切地按当地藏族风俗称呼他“阿爸”。
他的家乡,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海拔1700多米的石棉县安顺场镇新场村安宁沟是乡村教师周长学的家乡,也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地,是石棉县典型的中高山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之一,彝族和藏族同胞散居在安宁湖周边。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安宁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导致当地适龄彝族和藏族儿童八十年代前很少上学。
当年,为了安宁沟少数民族娃娃能就近入学读书,新场村小学设置了安宁沟教学点并派来了公办教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声音传进山村,教学点一名公办教师和本地一名代课老师先后离开教师岗位,投身到经济建设中。贫穷的山乡和艰苦的生活留不住老师,山里娃读书难成了一块压在山村的巨型大石,挪不开也砸不碎。
他的40年,扎根这片土地做教育
1983年,19岁的周长学初中毕业了,乡亲们找到他,希望他能回安宁沟给孩子们上课。
周长学作为同年安宁沟10名中学毕业生的佼佼者,有着更远大的理想。一开始,他是不情愿的,但当听到老党员父亲说:“学校已经没有老师了,之前的两名老师因为条件艰苦先后离开,山寨适龄入学的少数民族娃长期都在山上放牛看羊”,他动摇了。
毕业前回到家,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目光和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周长学儿时的教师梦和为家乡培养文化人的念头一次次坚定。于是,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安宁沟,一头扎进简陋的学校,就这样,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也是安宁沟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为20余名藏彝学生教授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复式班课程。
他的坚守,给这群山里孩子带来希望
周长学说,安宁沟教学点当时非常简陋,“教室是土坯砌成的简易瓦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操场是泥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教学设施为零,连教参都没有一本。”
简陋,吓不退信念坚定的周长学,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教学点的条件。
教室的墙上没有黑板,他就亲手糊了一块;学生没有课桌椅,他就请父亲和一位家长帮忙,花了整整一个假期为孩子们做好桌凳;漏雨,他就和妻子一起翻盖校舍房顶,修葺漏雨的地方;漏风,他把装过化肥的塑料口袋订在窗框上当玻璃;没有体育设施,他就自己上山砍了四根木头在操场上立起两个篮球架;山路泥泞,他就每天清晨挑两担水为一个个学生擦去胶鞋上、裤腿上的淤泥;最难的是每学期开学,他要沿着崎岖而泥泞的山路步行4小时,下山去县城为孩子们购买新书本,然后背上用油布捆牢的“书本包”爬5个小时山路回学校。
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周长学还不忘提高个人教学业务能力,利用周末时间翻山步行到县城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取得了大专学历。
2010年,深圳爱心企业捐资32万元,援建了安顺场镇新场村小学,安宁沟教学点撤销合并成为了历史。
“去新学校那天,我扳着手指头细算,发现在教学点已经干了26年”,周长学感慨着说。26年里,在他的独自坚守下,周边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失学,从安宁沟教学点走出了大学生和中专生。周长学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的沟沟岭岭,写在了每晚煤油灯下备课本上的点点滴滴。
他的守护,往返学校的路有老师在就不怕
从安宁沟到新场小学,虽然只有两公里多路,但因为山路崎岖,上学下坡要50多分钟,放学上坡要1个多小时。除日常教学外,周长学每天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安宁沟的孩子们一起上学、放学。最小的几个娃,他还要轮流牵着、背着往返家校。直到2012年,崭新的水泥路修通,家长们买了摩托车,逐渐自行接送孩子,周长学才卸下了这副接送的“重担”,但学生沿途的安全他依然揽在肩上,记在心中。
他的憧憬,教育的薪火要永远传递下去
2021年,新场村小撤并至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周长学结束了长达38年的村小教学生涯。明年他就要退休了,但是,在学习的路上他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他始终坚持学习新教法、新标准、新课程。在全县教职工运动会上,他是最年长也是身形最矫健的一位篮球运动员,还自学视频剪辑、拍照等技能。他说,“安顺场是红军胜利场,安顺小学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孩子们是红色的血脉,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要不断学习,把知识传递给孩子们的同时,也要把红色教育根植到孩子们心中”。
八百里贡嘎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云雾深处,大山之巅,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躬耕在这片土地上,把知识一点一点注入乡村,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好人寄语:“教师”二字,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薪火相传的事业、传承不息的家风。
道德点评:周长学恪守“薪火相传育桃李”的师德师风,践行传承“不求功名利禄,只愿桃李芬芳”的家训,坚守教育情怀,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限热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