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8 18:18 |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3年04月24日 | 查看:181次
烈士把热血洒异乡,乡亲用热土埋忠骨。她拿出自家山地,带着家人坚持为烈士守墓39载。时间风化了雕刻的碑文,但“生为烈士守墓、死与烈士相伴”的誓言永铸心间。
她,是85岁高龄的龙运娥,咸安区汀泗桥镇赤岗村村民,2022年第三季度诚实守信“湖北好人”。4月18日,记者沿107国道来到绿树掩映、碧水绕村的赤岗村一组石头嘴山,探访老人背后的故事。
八旬老妪 三十九载守护英灵
记者见到龙云娥老人的时候,她正佝偻着背,从村口缓缓走回家。村路两旁,高挺的树木衬得她的身影愈加矮小。
龙运娥的住处旁数百米,就是中南革命烈士陵园。39年来,她无数次到这里,除草、拾垃圾、擦拭碑文。
雨淅淅沥沥,龙运娥坚持和记者一同前往烈士陵园。爬上几十米高的石阶,巨大的墓冢跃入眼帘。“这是中南荣校500多位烈士的合葬墓,有些无名无姓。”龙运娥老人双眼泛泪。
继续拾级而上,是50座小墓碑,其上铭刻了烈士们的姓名、家乡、入伍时间、牺牲时间。
苍松翠柏下,龙运娥老人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奉命进军长沙,为减轻战斗部队负担,将部分伤病员安置在汀泗,并建立起“中南荣校”。一些战士医治无效牺牲后,就地安葬在赤岗村的河畔沙洲上。
当时,汀泗桥镇还未修建水库,一到汛期,河水漫堤奔腾,沙洲上的烈士坟墓,不少被洪水冲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运娥的丈夫章荣武担任生产队长。他为了烈士们四处奔波,建议把埋在赤岗村内的烈士迁葬在一起,修一座纪念碑。1984年,建议得到采纳,市政府拨款支持该村修建烈士陵园。
章荣武处处身先士卒,不仅将自家屋后山林捐作墓地,还号召生产队所有人出动寻找,将散落沙洲的烈士墓碑一块一块清理出来。迁葬所用的劳力,生产队均无偿提供。
合葬墓建好后,中南荣校于解放初期立下的碑文,字迹已然模糊不清,章荣武等党员干部又请人拓印了碑文,雕刻在墓旁一侧的大理石上,以便后人铭记。
忠义夫妻 一声承诺一生作答
在中南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合葬墓旁,龙运娥隔着一道矮墙久久伫立。她从石墙缝隙中望向的,是丈夫的墓地。
龙运娥祖籍湖南省湘乡市,上世纪五十年代嫁到赤岗村来,再没搬过家。夫妻俩相约,要为烈士守墓,保证陵园干净整洁、庄严肃穆。他们义务种下不少松树和柏树,如今已亭亭如盖。
陵园历经数次修葺,后又征收了部分土地,扩大了陵园面积。乡亲们纷纷配合,他们说,能为烈士做点事,乐意之至。
2007年,章荣武老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妻子:“我很荣幸,生前能为烈士守灵,死后还得继续守护他们。”
依照丈夫遗愿,龙运娥将他安葬在与烈士墓一墙之隔、直线距离不到2米的围墙外。
守墓的重任从此落在龙运娥一人肩上。她一有空就去陵园清扫落叶、除掉杂草,也跟烈士墓旁长眠的老伴说说心里话。
烈士合葬墓和那道矮墙之间,还有一排矮小石碑。时间风化了雕刻的碑文,碑顶爬满了青苔,乍看和寻常的石块没有两样。“这就是从沙洲中捡拾回来的墓碑。”龙运娥老人缓缓说。
每次到陵园来,那段火红的记忆就如同走马灯一样萦绕在龙运娥的心头。
修建烈士陵园的时候,乡亲们整理烈士遗物,期盼能够确认烈士的身份,把无名烈士变为有名烈士。有的烈士遗物中有一把梳子,乡亲们就猜测这是位女性;看到刻有名字的军用水壶,乡亲们就猜测是位男性……
最令龙运娥痛心的是,年龄最小的烈士仅14岁。“得到的身份信息少得可怜,只知道他是个号兵。”
铭记烈士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龙运娥夫妻二人给四个儿子取名仁、义、礼、智,将对下一代的希望寄予在名字中。丈夫去世后,龙运娥老人要求儿子们继承他的遗志,每年清明给父亲扫墓时,必先祭奠英烈、追思英魂。
在龙运娥心中,章荣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着崇高的信念。他一心向战士们学习,不仅自己入了党,还竭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乡邻。他是村里唯一连续三年的省劳模,龙运娥也当选过市政协委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章荣武与妻子龙运娥勤劳奋斗,分别成了生产队的男、女队长,曾是我村第一个万元户。”赤岗村党支部书记黄东平说,乡亲们受过他俩不少帮助,但夫妻俩为人低调,从不把施惠于人的事挂在嘴上。
龙运娥一家的爱国情怀,使黄东平深受震撼:“老人家说一定要送一个儿子去当兵,后来他三儿子果然成为一名军人,还荣立过三等功。”
三儿子达到服役年限后,本可留在部队,却选择回到家乡,照顾年老的母亲,一同守护烈士的安息之地。
从白天守到夜晚,从春天守到冬天,从青丝守到白发。龙运娥的腿脚没从前利索了,有人劝她: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你岁数大了,没必要坚持了。
她却固执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怎么能忘记?再说,我答应了丈夫要为烈士守墓,不能言而无信。”
如今,此处陵园不仅仅是烈士的安息之地,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之所和红色旅游地。每年清明节及革命烈士公祭日,省内外高校、镇中小学校的师生,市、区、镇的党员干部10万余人次来此献花、祭奠烈士。(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欢 通讯员 朱华芮 余利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