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执教16年的乌克兰女教师科瓦廖娃

发布时间:2008-11-06 08:00 | 来源:2007-11-19 22:57:32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 查看:2452次

  
科瓦廖娃接受国际台记者燕玺的采访

  
科瓦廖娃是一位来自乌克兰的俄语女教师。科瓦廖娃先后在中国从事了16年的俄语教学工作,并赢得了外国专家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授予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的国家级最高奖项。
上世纪90年代初,43岁的科瓦廖娃作为俄语文教专家被前苏联高等教育部派到中国西安市一所学校任教。和很多初到中国的外国人一样,语言不通和饮食不习惯给她带来了不少麻烦。科瓦廖娃回忆说:“我不会用筷子,太难了,饮食也不习惯。周围的人都说汉语,而我又完全不会。这些都成了挡在我和普通中国人之间的一堵墙。好在身边的中国朋友都很热心地帮助我。”

  语言和饮食的习惯还没有适应过来,科瓦廖娃又遇到一个更大的难题。1991年底,苏联解体,被作为专家派往中国的科瓦廖娃,处境尴尬。当时,科瓦廖娃的薪酬是由前苏联和中国共同提供的,苏联解体后,原苏方提供的薪酬部分也随之消失。是留下继续教书呢,还是回家乡乌克兰?科瓦廖娃面临选择。

  科瓦廖娃最终选择了留下。她说,她要留在中国,屡行完自己的合同。“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觉得人在生活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问题最终都能慢慢地得到解决。最重要的是,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在中国的工作。”

  在西安教书的日子里,科瓦廖娃还邂逅了她现在的丈夫,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教授于洋。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于洋一直陪在她身边,给予她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科瓦廖娃说:“我很感激他,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一直陪在我身边,帮助我。这不仅是一种现实中的支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没有他,也许我现在都不会留在中国工作。”

  在丈夫和周边中国朋友的帮助下,科瓦廖娃逐渐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结束了在西安为期3年的教学任务后,科瓦廖娃还应邀到中国东部的上海市和北方的天津市任高校老师,辗转大半个中国。2002年,在丈夫的介绍下,科瓦廖娃到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大学任俄语外教,直到现在。

  在科瓦廖娃的课堂上,你听到更多的是笑声,是师生之间的交流。科瓦廖娃非常重视发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兴趣。每年新年的时候,新疆大学都会组织外语话剧新年晚会,科瓦廖娃总是让学生自主编排话剧,有时候甚至连剧本她都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去年的新年晚会上,她的学生想用俄语改编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小红帽》。在科瓦廖娃的指导下,这些学习俄语不到半年的学生创作并表演的话剧《小红帽》,获得了该校外语话剧表演二等奖,全班同学学习俄语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科瓦廖娃说:“这些孩子虽然学习俄语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已经开始用俄语排练自己的话剧,我就尽量去帮助他们,这对我来说是一大乐趣。孩子们都很乐意接受我的帮助。因为他们对俄语、对俄罗斯文学掌握得还不多,所以我就尽可能地告诉他们怎么用肢体语言去表达。慢慢地,他们就对俄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觉得这是学好俄语的必经过程。”

  近年来,新疆与俄罗斯、中亚各国商贸往来频繁,学习俄语的人数快速增长,但在新疆,从事俄语教学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科瓦廖娃的教学方式为提高新疆的俄语教学水平,以及培养更出色的中国俄语教师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新疆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满泽女士说:“她(对提高我校俄语教学质量)的帮助很大。一个是她自身给我们本科生的教学,再一个就是带这些青年教师,包括论文指导、教学方法、备课各方面(与青年教师)相互交流沟通,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帮助都挺大的。”

  毕兴慧是新疆大学一名年轻的俄语女教师,正是在科瓦廖娃的帮助和指导下,在短短的3年内,她从一名教学新人成长为该校俄语教学的顶梁柱之一。她坦言,自己十分感激和敬佩科瓦廖娃。“(我们)年轻教师向她请教问题,她都是特别热心。只要一有问题,随时请教,不管多晚,(她都)随时应答。有的时候(我们)晚上打电话(给她),甚至都打一两个小时,就那样来探讨一个问题,(她)都是不厌其烦的。(她)那么大年纪还能这么敬业,确实所有的老师都挺敬佩(她)的。”

  学生的爱戴,领导的赏识,同行的敬佩让科瓦廖娃在中国的工作热情不断增长。在新大任教期间,她还参与了一套国家级俄语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为提高整个中国的俄语教学水平付出了努力。2003年,科瓦廖娃来到新疆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就授予她“天山奖”,表彰她对中国俄语教学做出的贡献。去年,科瓦廖娃又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的国家级最高奖项——友谊奖。在北京,她从中国总理温家宝手中接过了“外国专家友谊奖”证书,成为目前整个新疆教育系统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外国专家。回忆起这次不平常的北京之旅,科瓦廖娃说:“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又惊又喜。温家宝总理当时对我们表示了感谢,感谢我们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我非常激动地和他一起合了影,这张照片我现在还珍藏着。”

  现在,年近60岁的科瓦廖娃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半个中国人。她说,在中国工作生活的16年里,她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爱上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不只在一个中国城市呆过,我非常喜欢现在的中国。中国最吸引我的就是她的开放性和快速发展的经济。这里的一切都发展得很快,到处都在搞建设。像乌鲁木齐、我们的学校,变化都非常大。”

  已经在乌鲁木齐生活了近6年的科瓦廖娃,现在常常以新疆人自居。当然,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科瓦廖娃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前不久她和丈夫于洋搬出了原来居住的一套面积40平米的小屋,迁入新疆大学为她提供的一套面积90平米的新家。科瓦廖娃说:“虽然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装修屋子,但是(现在的家)非常舒适和温馨。以前我们的房子在马路边,很吵,现在这套房子周边非常安静,环境也好。我们非常高兴。”

  科瓦廖娃说,虽然每年只有暑假期间她才能够回国和自己的亲人见面,但是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现在的这个工作。因为她觉得,培养中国的俄语人才,对中国,对自己的祖国都有利。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