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他们为烈士找回“面容” (3图)

发布时间:2023-10-07 11:46 | 来源:瞭望 2023年第40-41期 | 查看:32650次

➤在确定可还原画像的烈士名单后,王璘和同事带着画师辗转11个乡镇,奔走数百公里,走进20余位烈属家庭,终于让14名烈士的面容复原再现

➤在那些追思的日子里,烈属们带着复原成功的画像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一种庄严的仪式感油然而生。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见证着越来越多的跨越时空的“相见”

➤2023年2月24日,在乐平市浯口镇枧头村望楼村组,抗美援朝烈士方日全的画像成功复原。画师朱亮亮无法忘记,这家人跪接画像的情形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袁慧晶

  “父亲离家时,我才2岁。梦见过爸爸,但脸总是模糊的。现在终于能看清楚了。”——73岁的烈属程月英。

  “先辈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为烈士画像,就是我们立足本职、服务烈属,为这和平盛世献上的绵薄之力。”——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王璘。

  “这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过程,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抢救性发掘,以后复原的机会更加渺茫。”——志愿者程雪清。

  “真正参与其中,才能知道这件事多么有意义。何其有幸,我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让这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得到传承。”——画师朱亮亮。

  这四句话,直至采访结束,一直萦绕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心中。

  近年来,江西多地开展“为烈士画像”行动,主管部门与志愿者协同努力,已为数十位烈士找回消失的面容,让烈士后人圆了“再见亲人一面”的心愿,也让烈士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情感得以传承、绵延不息。

在烈士方日全家中,江西省乐平市艺林画室的志愿者拿着复原好的画像征求同村老人意见(2023 年 7 月 28 日摄) 袁慧晶摄 / 本刊

  “幼时不懂牺牲,如今只想再见一面”

  去时少年生,归来英雄魂……在江西,有很多这样的烈士,在非常时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坚定跟随党的脚步,用无悔的青春热血换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他们去时义无反顾,留给亲人长久的思念。

  “我哥一心报效祖国,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那时他结婚一个月,放着刚组成的小家庭一去未回。”南昌市安义县鼎湖镇鼎湖村烈士刘用麒的弟弟刘用麟说,哥哥在村里出了名地力气大,“听战场上回来的人说,哥哥在部队当上了班长,还是机枪手。牺牲时,他被一枚炮弹打中,什么都没留下来。”

  刘用麒牺牲时23岁,村里人都知道他家出了个烈士。很长一段时间,刘用麟看见嫂子只在没人时偷偷掉泪,他问嫂子为什么。嫂子说:“为国捐躯是件光荣的事,不能哭”。

  “以前有哥哥的照片。他的战友曾带回来一张一寸照片,和烈士证一起贴在土坯房墙上。后来盖了新房,照片也辗转遗失了,我只在梦中偶尔见到哥哥。”91岁的刘用麟身体硬朗,没事就和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他有时会想,如果哥哥也活在这盛世,该有多好。

  像刘用麟一样,78岁的烈属黄家爱也只能在梦中思念父亲。“梦里的父亲还穿着那身蓝色长袍,把我扛在肩上,递给我他用稻草编的小玩具……”黄家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她的父亲黄传果是安义县黄洲镇黄洲村人,在她8岁时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抗美援朝战场,于1953年壮烈牺牲。部队寄来了黄传果烈士的牺牲认定材料、一张纸质照片,以及一个印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搪瓷杯。那时的黄家爱还不懂事,不知道牺牲意味着今生再也无法相见。

  岁月流逝,黄家爱对父亲的思念更甚,那张老照片却越来越模糊不清。迈入古稀之年,她的记忆也渐渐模糊。“70年未见父亲了,很怕有一天,我再也想不起他的样子。”黄家爱说,自己的心愿是“再见父亲一面”。

  乐平市塔前镇戴智坞村的烈属程月英,梦里也见不到父亲程玉水。

  “爸爸参军时,我才2岁。”父亲的形象,在程月英脑中仅留一个模糊的轮廓。“父亲牺牲在朝鲜战场,至今不知安葬在何处。如果能找到他的墓,看看他的脸,有生之年能祭扫一次该有多好。”她说。

  在抗美援朝烈士方日全家中,几套已经由绿泛黄的军衣,几双洗得干干净净的布袜子,还有成组套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红袖套、搪瓷杯,是一家人的“传家宝”。如今,由方日全的儿媳倪雪妹负责守护。

  方日全参军时,儿子只有4个月大。忽然有一天,家人收到了他的一包遗物,全村人都很难过。

  近几年,倪雪妹的婆婆、老伴相继离世。他们生前的心愿,都是能找到方日全烈士的安葬地,带他回家。

  倪雪妹一直精心保存着公公的遗物,专门放在卧室的一个抽屉里。南方湿气重,天晴的时候,她常把遗物里的布艺品拿出来晾晒,生怕霉了、坏了。“有些遗憾,遗物中没有照片。孩子们听多了公公的事迹,也想看看他的样子。”倪雪妹说。

烈士方日全的儿媳正在展示珍藏的烈士遗物(2023 年 7 月 28 日摄)袁慧晶摄 / 本刊

  找回英雄的面容找回英雄的面容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在全社会尊崇英雄、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中,烈属们“想再见亲人一面”的心愿正在更多被看到,被实现。

  在安义县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下的西北角,66座烈士墓碑默默矗立,一如列队整肃的方阵。记者注意到,这里的烈士名录和别处有些不一样——不再仅是简单的一排排名字,有些烈士拥有了面容。

  安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千宴告诉记者,这些面容弥足珍贵,是大家花了两年多时间逐一找回的。

  “我们走访发现,一些牺牲年代久远的烈士没有照片,家里连遗像都没法设,亲人们的思念无处安放。”宋千宴说。为弥补烈属心中的遗憾,2020年起,安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起了为全县烈士画像的行动,再现烈士面容,让他们有机会与亲人“重逢”。

  “为烈士画像,听上去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困难重重。”王璘说。

  第一步就是要摸清烈士底数,分类掌握相关信息。王璘和同事通过调取县志、安义英烈名录等相关史志资料,对相关烈属开展全覆盖式走访,了解烈士生前信息,征询烈属的画像需求。

  他们很快发现,并非所有烈士都能进行画像复原。最大的困难是,与烈士原貌有关的影像资料大多难以寻找。保留有残破、旧损的照片或是有看不清楚的合照,已经是非常“理想”的情况。

  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当年见过烈士模样的人要么已经离世,要么也是耄耋老人,表达能力大大减退。“一般来说,烈士牺牲的年代越久远,还原画像的难度就越高。”王璘说。

  为烈士画像,非常考验画师的理解能力和专业能力。“我们曾找过很多画师。有的画出来烈属说不像,画师也不知道如何修改。最终从多位画师中选定了2位画师作为还原画像的主力。”王璘的同事刘畅负责联系画师,他告诉记者,复原工作沟通成本很高,需要特别耐心、专心、细心。一张画像往往需要经过很多次修改才能让烈属满意,所以也需要画师的时间相对充裕。

  第一张获得烈属认可的画像,“诞生”于鼎湖镇柏树村。那是1951年5月18日在朝鲜战场五次战役中牺牲的熊西江烈士的画像。

  如今,这张画像挂在熊西江弟弟熊邦惠家的厅堂显眼处。熊西江的弟媳余科英回忆,她的老伴多年前因中风失去了语言功能,“但画像刚拿回来时,老伴一看到就直掉眼泪”。

  这幅画像是根据熊西江烈士儿时的玩伴——96岁的熊国辉老人的描述完成的。“画出来的就像真人相片一样。他是个老实人,要是还活着,看见今天的电灯、汽车,没准要被吓到。”熊国辉有些感伤,发小没能像他一样,过上四世同堂的幸福日子。

  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王璘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先辈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为烈士画像,就是我们立足本职、服务烈属,为这和平时代献上的绵薄之力。”王璘说。

  在确定可还原画像的烈士名单后,王璘和同事带着画师辗转11个乡镇,奔走数百公里,走进20余位烈属家庭,最终让14名烈士的面容复原再现。

  在那些追思的日子里,烈属们带着复原的画像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高高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见证着越来越多的跨越时空的“相见”。

江西省安义县鼎湖镇鼎湖村烈士刘用麒的弟弟刘用麟与复原好的画像合影(2023 年 7 月 28 日摄)   袁慧晶摄 / 本刊

  一场精神上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受到烈士精神感召,加入尊崇先烈的志愿队伍之中,让英雄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每天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程雪清都会出现在乐平市翥山西路的工商银行门口,为客人们的手机贴膜。与其他贴膜小贩不同,他的简易工作台上总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里面安放着他的另一份事业——为烈士寻亲。2019年至今,程雪清和其他志愿者已为上百位烈士成功寻亲。

  程雪清在为烈士寻亲过程中发现,很多烈属没见过烈士,长大后只能看到烈士证和纪念章;又或者烈士牺牲在异乡异国,亲人多年寻不到墓地,无处祭扫。

  “如果英魂不能归故里,是不是至少能让他们的面容‘回家’?”程雪清因此萌生了为烈士画像的念头。他四处寻找能够为烈士画像的专业人士,终于在2022年初与当地的艺林画室一拍即合,发起“为烈士画像”志愿行动。

  “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抢救性发掘,以后复原的机会更加渺茫。”程雪清说。

  2023年2月24日,在乐平市浯口镇枧头村望楼村组,抗美援朝烈士方日全的画像成功复原。画师朱亮亮无法忘记,这家人跪接画像的情形。

  “一家人面对挂着红绸的画像跪下,行叩拜大礼,就像烈士的遗骨回到了家中一样。”朱亮亮说,那一瞬间,他更加感受到这项志愿行动的意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何其有幸,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传递这份家国情怀”。

  人像复原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只能用手画,靠经验来完成。一般会参照烈士亲人的样貌特征,或者通过烈士同代人的口述。

  “为了画出方日全烈士的画像,我们请来了同村的3位耄耋老人。老人们有的耳背、有的重口音,通过家属的反复‘翻译’,才将烈士的轮廓、神态等细节传达给画师。”艺林画室负责人胡玉林告诉记者,整个复原过程持续将近2小时。画师一笔一画地修改,终于让三位老人全都竖起大拇指说“像”。

  更让胡玉林觉得弥足珍贵的是,老人们描述烈士容貌的同时,还聊起了许多儿时的回忆,烈士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对志愿者来说,复原画像的过程也是一次与烈士隔空对话、涤荡心灵的过程。

  “我记得有位95岁的奶奶说,方烈士什么都会,样貌也好,真是太可惜了。奶奶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一下子就红了。听到这些话,就感觉与烈士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他们的青春年少和家国情怀,我们也有共鸣。”胡玉林说,这让她更想把为烈士画像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程雪清还联系上一家外地的技术公司,能将画师复原的烈士素描画像生成彩色画像。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中来。”程雪清告诉记者,技术公司是免费提供支持,如果按照市场价格,为一幅人像画修复色彩至少要一两千元。

  昔年,英烈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为保家国永安,抛头颅、洒热血,换回了日新月异的和平年代。

  今朝,后人饱含敬仰,用画笔让他们“重生”,重拾记忆长河中关于他们的故事,让红色根脉不断延续。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永获铭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