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响水谣言”为何最终演变成万人大逃亡?(图)

发布时间:2011-02-22 09:57 | 来源:南方报业网 2011-02-12 16:04 | 查看:3155次

  2月10日凌晨2时,有人传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导致陈家港、双港等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而在这次“失败大逃亡”中,四人在混乱中死亡。

  质疑:政府“第一时间”到底是个什么时间?

  当地政府这个“第一时间”到底是个什么时间?新闻没有说,群众没有讲。但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来看,这个“第一时间”至少不在下面几个阶段。凌晨2时,有人传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闻听消息的居民们纷纷起床,朝西边跑。而且一路上,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居民纷纷拎着大包小包朝县城走。居民们说,大家都害怕化工厂爆炸。如果政府的“第一时间”是在这时候,只要有官员代表政府在这里振臂一挥,讲清事实真相,还会有这么多人“不明真相”吗?

  而能够看到的政府“第一时间”也就是在10日上午,人们看到响水县政府出面澄清,陈家港化工园区有化工厂爆炸并毒气外溢的事情系谣言,公安机关正在全力追查造谣者。在响水当地论坛上,贴出了电视台拍摄新闻发布会的照片。

  这也应证了当地官方表示的“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而在这个时候化工厂冒出的刺鼻气味已经消失,大部分人也已经陆续返回家中。难道政府的“第一时间”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少华)

  分析:江苏“响水谣言”恰是一面安全镜子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从新闻报道来看,“响水谣言”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不到一天的功夫。政府部门成立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公开辟谣。处理手段正确,反应速度及时,避免了更大的恐慌蔓延,相比过往面对危机时的“捂盖子”做法,有明显的改变,应该得到肯定。

  在“响水谣言”事件中,民众是因为在凌晨闻到刺鼻气味,进而怀疑化工厂毒气泄露,最后谣传为毒气爆炸。实际上,民众是对化工园区不放心,而这个担忧又是长期存在的,成为民众的一块心病,才会令谣言飞得这么快,最终演变成万人大逃亡。可以说,因为身边有个“定时炸弹”,迟早会上演一出逃亡大戏。

  “响水谣言”事件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安全的冲突。目前,各地热衷于兴建化工园区,过于看重它能带来的GDP增加值,却忽视了民众的安全和心理承受力,导致部分化工园区离生活区过近,甚至在环保方面没有进行充分评测就匆忙上马,埋下了种种隐患。因此,在处理谣言事件的同时,也该综合检测下,该化工园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在安全红线以内?如果真得发生化学品泄露爆炸事故,周边民众的生命是否会受到伤害?如此,才能给民众一个清晰的交待,以避免悲剧重现。(江德斌)

  建言:既要追查造谣者,更要吸取事件教训

  一则谣言造成了大规模恐慌,酿成人员伤亡事故,危害不可谓不大,因此,“公安机关全力追查造谣者”,实有必要,但我以为,更应从此事中总结教训。

  第一,要正视民众对环境安全的恐惧心理。在这起由于谣言而引起的恐慌事件中,上万居民出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化工厂爆炸,居民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是正常的,何况据说确有人闻到了刺鼻的气味。这里暴露了民众对环境安全的恐惧。正如网友说的,“我也是其中一分子,真的是太恐怖了,能跑的全跑了,虽然最后只是泄漏氯气!没有爆炸。这就说明化工厂一直是群众心中的瘤子!”要当地居民彻底放心,就需要证明,即使化工厂发生爆炸,也不会波及居民安全。这就需要论证化工区与居民区的最近距离是否符合规定了。否则,居民还是觉得坐在火山口上。

  第二,要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虽然新闻说“响水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这一事件,在得知情况后的第一时间,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但是,究竟什么叫得知情况后的“第一时间”,是个很含混的概念。从2月10日凌晨2点到6点,已经有上万人走出家门了,这时候还能称为“第一时间”吗?而所谓“应急预案”,也只是上万人上街之后,调查事件发生原因,深入村组稳定民众情绪,维持交通秩序。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如何及时知情,发展过程中如何及时控制,好像没看到“预案”的明显作用。所以,“预案”不能只是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置,更应该着眼于如何预防和及时发现。(殷国安)

  综合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云南信息报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