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孤残儿童的大哥哥——贾斯丁

发布时间:2008-11-06 08:00 | 来源:2008-01-03 10:29:46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 查看:877次

  
贾斯丁

  
在中国中部湖南省省会长沙市的孤残儿童康复护理培训中心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高高的个子,卷卷的头发,和周围人不一样的白色皮肤,脸上挂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他被中心里的孤残儿童亲切地称为澳大利亚大哥哥——贾斯丁·埃纳麦克。
贾斯丁,今年33岁,澳大利亚人,是长沙孤残儿童康复护理培训中心的一名外籍义工。该中心是由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和长沙第一社会福利院共同设立的,专门收留被遗弃的残疾儿童。贾斯丁2000年来到这个中心工作,在这之前他在澳大利亚有一份稳定的建筑师的工作。贾斯丁的妻子丽莎则是一家医院的工作人员。夫妻俩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生活条件优越。

  为什么贾斯汀会放弃原有的生活而选择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呢?贾斯丁给记者讲述了其中的原委。

  “我和妻子丽莎很年轻就结婚了,那时我21岁,她20岁。结婚四年以后,她怀孕了,但是孩子在腹中就夭折了。一年之后,丽莎再度怀孕,不幸又流产了。我们咨询了医生,医生说我们可能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了。”

  贾斯丁的妻子丽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非常伤心,觉得自己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不久后,丽莎决定,既然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那就去照顾那些失去母爱的孩子。

  “那时,我们有朋友在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的香港办事处工作。他们告诉我们,每年这个组织将举行短期义工培训团,组织外国人到中国开展慈善活动。我对我的妻子说,如果这是你所想的,那就去吧。于是,她就来到了长沙,见到了长沙福利院里的那些患有先天残疾的孩子们。”

  在长沙期间,丽莎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回到澳大利亚后,丽莎向贾斯丁讲述了她在长沙的所见所闻,并强烈建议贾斯丁也到长沙看看。就这样,1999年,贾斯丁第一次来到了长沙,他一看到这些孩子们,就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当我第一次出现在福利院的大门口时,发现到孩子们像看个巨人一样看着我。我不敢相信,这些可爱的孩子是被遗弃的。我深刻的感觉到,我必须要做一些什么来改变这些孩子的生活。”

  这时,丽莎又提出搬到中国长期居住一段时间,去照顾那些孤残儿童。妻子的建议让贾斯丁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一方面,他很喜欢长沙的这些孩子,希望通过新的生活环境让妻子摆脱无法生育的痛苦记忆;而另一方面,放弃丰厚收入和稳定生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居住,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抉择,这意味着我们要告别原有的生活。远离家人,卖掉车子,来到新的国家定居。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们时,他们都说我疯了。”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贾斯丁做出了决定。2000年10月,他和妻子变卖了在澳大利亚的所有家产,一起登上了飞往中国的班机。

  初到中国,贾斯丁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因为,要真正了解那些孤残儿童并帮助他们,首先就是要学会如何跟他们沟通。贾斯丁先用了两年时间在湖南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学习之余,他每周去一次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唱歌。他也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江思远。

  叶彩霞女士是长沙福利院的负责人。说起贾斯丁这个外国小伙子,她赞赏有加。

  “他(贾斯丁)刚来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他性格比较开朗,是属于那种比较阳光的性格,对孩子也比较好,看上去个子挺大的,不过还是蛮细心的,挺细心的照顾孩子。”

  贾斯丁无微不至的关爱就像一股暖流,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虽然中文说不利索,但是他和孩子们还是很快地打成一片。福利院的孩子们把贾斯丁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江思远对我们好不好”

  “好!他爱我们,我们爱他。”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从那些智力上有障碍的孩子嘴里说出,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福利院里负责照顾孩子们起居的寻如珍阿姨说,孩子们都很懂得感恩。

  “我们房间里的一些需要,比如像什么马桶坏了,他们的(孩子们)的东西坏了,他就马上过来修理。还有孩子们上车的时候,别人都抱不动,只有他(贾斯丁)能抱得动。”

  说起福利院里的孩子们,贾斯丁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觉得自己就是孩子们的大哥哥。

  “我觉得这些孩子的成长缺少父爱,福利院里照顾孩子们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女性。大家可能认为,女性在照顾这些孤残儿童方面是比较合适的人选,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有人扮演父亲的角色,或者是大哥哥。这种父亲和兄长的爱,能帮助他们的成长。”

  生活就像高低起伏的旋律,时常充满意外和惊喜。2002年初,当贾斯丁就要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妻子丽莎怀孕了。为了避免从前的遗憾再度发生,他把妻子送进了长沙湘雅医院,由医院的护士日夜看护。

  医院的专家们不仅给予贾斯西夫妇关于妊娠期保健的指导,而且还查出了丽莎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2002年年底,贾斯丁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他的第一个孩子。孩子非常可爱,也非常健康。贾斯丁欣喜若狂,对中国医生充满了感激。

  “我照顾中国的孩子,而中国的医生也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幸福。他们让我和妻子拥有了自己的孩子。我非常敬佩他们。”

  从那时起,贾斯丁就把对中国人的感激之情加倍地给那些失去家庭的孤残儿童。

  时间一天天过去,贾斯丁见证了孩子们从虚弱多病、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学会自理、懂得思考的少年。贾斯丁说,孩子们也让他感受到了很多的温暖,比如一个叫陈实的孩子就特别让他感动。陈实是在长沙第一福利院长大的一名残疾孩子,现在湖南民政学院念大学。

  “2006年,还是春节的时候,我的家人都感染了支气管炎。我的小儿子住进了医院,妻子忙着照顾他。我也焦急不安。陈实整个春节都陪着我们,替我们照顾孩子,我们睡着的时候,他就陪着我的孩子。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

  到了周末,一些已经长大离开福利院能够独立生活的孩子们还会经常回来找贾斯丁。在他们眼里,这个外国大哥哥是可以信赖的好朋友。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把他们当作是我的小弟弟。我们经常在周末的晚上围坐在一起。一起看电视,玩游戏,吃爆米花。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2004年,为了让福利院里的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和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决定,在孩子的年龄、身体康复水平和自理能力都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将他们由机构式护理转为社区家庭式护理。也就是让这些孩子们在社区里安家,体验家庭生活。

  贾斯丁告诉记者,在中国的这些年,他亲身感受到了长沙当地社会对残疾人越来越关心。

  “长沙和我1999年第一次来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为残疾人士设置的无障碍设施比较少。现在情况好多了。政府为这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士提供了很多方便。”

  现在,长沙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志愿加入孤残儿童康复护理培训中心的义工行列,为孩子们服务。贾斯丁也升了官,成为了中心外国员工主管。和贾斯丁共事多年的宋小勇先生很佩服贾斯丁。他说,贾斯丁把青春献给了长沙的孤残儿童。

  “我觉得像他这么年轻的人,把最好的时光都留在这里的。真的是不容易。”

  “我去过很多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东,我觉得长沙非常不错,我喜欢吃辣椒,我觉得很快乐。”

  今年,长沙市第一福利院和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计划共同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再建设一个集护理,康复,特殊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孤残儿童中心。贾斯丁当仁不让,主动担当起筹建的重任。现在,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了,每天照顾完中心的孩子,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虽然生活非常忙碌,但他自得其乐,决心要将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