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2 21:29 | 来源:新华网 2023 09/02 14:54:28 | 查看:921次
“暑期文旅消费热”系列网评之一:
【3.7万场次演出,为暑期消费再添“一把火”】
3.7万!这是灯塔专业版统计的今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0日)的演出场次。
有人说,这个暑期遍地都是演出。的确,疫情期间一度沉寂的舞台,在今夏被重新点燃。现场浓厚的氛围,激动不已的心情,让观众们直呼“过瘾”。
观众们嗨了,城市也随之沸腾了。这几年,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跟着演出去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随着跨城看演出的人数不断增加,演出市场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每逢大型演出举办在即,举办地方圆几公里的酒店住宿供不应求。很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会选择在举办城市停留一段时间,参观特色景点,体验风土人情。一场场演出掀起的热浪,从场内延续到场外,带旺了住宿、餐饮、交通、展览等多个行业的消费,拉动了举办城市的文旅收入。
从长远看,演出市场不仅仅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为发展注入动力。通过举办演出,吸引观众线下打卡,可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增强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后续吸引游客、招揽投资打下基础。正因为这样,不少地方瞄准了其中的商机,加大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各类演出的支持力度。
这种支持,也要具体到每场演出、每个环节,拿出周到细致的服务、万无一失的保障。把服务做到位、把安全保障好,才能让演出圆满,让观众满意,继而愿意留下来、游玩一番,而这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和治理效能。呵护好观众的观演热情,也是在传递城市的温度和诚意,说到底是一场“双向奔赴”。
演出火了,但火的不止演出。火爆的演出市场,为暑期消费再添“一把火”。期待演出市场继续火下去,让观众更“嗨”,让城市人气更“旺”。(新华网记者 马若虎)
“暑期文旅消费热”系列网评之二:
【206亿票房,看到的不只是电影】
今年暑期档,堪称“史上最强”。
国家电影局9月1日发布统计数据,2023年6月1日至8月31日,我国电影暑期档票房达206.19亿元,观影人次为5.05亿。这是我国暑期档票房首次突破200亿元,创造了新的暑期档票房纪录。
同日,灯塔研究院联合新华网发布《长风破浪,势不可挡——2023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从市场大盘、用户画像、竞争格局、重点影片、城市影院等五大维度进行复盘分析。从分析报告看,暑期档表现强劲,三个“多”让人们对电影市场后续的表现充满期待。
第一个“多”,是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多了。据统计,2023年暑期档观影人次5.05亿,场次3461万,均刷新了暑期档记录。另外,档期内人均观影1.78次,观影超过两次的用户占比基本恢复到2019年前水平。
第二个“多”,是好电影越来越多了。社交平台上有一条热搜话题“暑期档看不过来了”,可见一斑。今年暑期档不仅影片数量多,质量也过硬。其中,票房破亿新片21部,破30亿元的影片首次超过2部,票房前5名均破15亿元,5部影片在购票平台“淘票票”上的评分都超9分。影片你追我赶,全面开花,共同成就了“史上最强”。
第三个“多”,是影片的类型和题材更多元了。不同于往年暑期档偏向一片独大,今年的暑期档可谓百花齐放。既有年轻人爱看的“青春”和“新潮”,也有成熟人群偏爱的经典IP和动画。整个暑期档,犯罪、动作、悬疑、动画、冒险、喜剧、科幻、历史等题材,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让观众由衷感慨“今年暑期电影市场每周都有新看头”。多样化的选择,释放出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也释放了票房潜力。
今年夏天,中国消费市场活力激荡。暑期档电影的三个“多”,为火热的暑期文旅消费市场添了一把“火”,展现了文旅消费的人气。
三个“多”,也让人们看到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有可为的中国电影市场,以及下一步如何“好上加好”的启示,那就是——遵照市场规律,供给优质产品,给予充分选择,而结果就是“你不放弃,我不抛弃。”(新华网记者 李洁琼 张倩)
“暑期文旅消费热”系列网评之三:
【18亿人次出游,游玩“花式”不妨再多些】
进入九月,“暑期游”收官,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旅游业,给相关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强劲的消费增长信号。
——出行人次和旅游收入多了。18.39亿人次、1.21万亿元,这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今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最新的统计。
——可玩的“花式”多了。堪称“暑期顶流”的亲子游、研学游,“共赴山海”的毕业游、避暑游、海岛游、康养游等,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甚至,尾波冲浪、山地自行车、橄榄球这些小众的文旅项目都开始火热“出圈”。
如何看两组消费增长信号释放的信息?
这是国内文旅市场“新需求”的加速释放。
如果把18.39亿人次的出游人群的大数据画像再拆细一点看,学生客群和亲子客群全面回归。
面对人们积蓄已久的出游热情和出行人群的新变化,今年文旅产业链条各环节,纷纷放出“大招”、亮出“绝活”抢抓机遇。
这是文旅产品“新供给”的不断优化。
文化味浓、玩法新颖,这样一批有针对性且差异化明显的旅游产品快速出现在今年“暑期游”的市场上,让许多消费者流连忘返。
在山西,运城市推出“大学生暑期免费游”活动;大同市推出“古城也很潮”“盛世梦平城”等活动;在四川,九寨沟、三星堆等知名旅游目的地重点推出蜀地寻源探秘之旅、博物馆漫步之旅等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在山东,山东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这是“新需求”和“新供给”之间的动态匹配,迸发出了消费增长新潜力。
火热的文旅市场,一头连着“诗和远方”,一头连着消费、就业和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旅游本身是个值得深挖的富矿,消费增长空间广阔,在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上大有文章可做。旅游+“夜经济”,唤醒了中国夜间消费市场新活力;旅游+研学,让游学消费崭露头角;刚刚举办的成都大运会、即将举办的杭州亚运会等,让人们看到了旅游+体育的市场潜力……
从“新需求”和“新供给”的角度看,面对18亿出游人次,甚至未来更多的出游人群,可供选择的游玩“花式”不妨再多些。
多一些创新旅游产品的供给种类和数量。各地的旅游资源不尽相同、背后的文化沉淀也各有特色。谁能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讲好自己独特的IP故事,推出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将在未来的国内旅游市场上抢得先机——让消费者有更多的出游选择,也能通过差异化产品“破圈”,拓展新的消费群体,让更多潜在的消费者愿意出游。
多一些服务水平的品质提升。比如,面对热门景区“一票难求”,可让放票时间、预约方式更科学、更人性化;面对博物馆热背后的“讲解员荒”,可探索运用数字讲解等智慧化手段,充实讲解资源,创新讲解形式……在旅游产品差异化创新的背后,仍需要高品质精细化服务的配套,让消费者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今年的暑期旅游档已经完美收官,接下来“中秋国庆1+7”小长假将至,届时能否有更多可玩的“花式”旅游产品出现?我们拭目以待!(新华网记者 黄浩)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