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8 18:10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3 07/27 14:28 | 查看:3167次
志愿军文献馆内展出的志愿军战士朱俊贤在朝鲜战场上救助伤员的照片。(2023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琳摄
志愿军文献馆内展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赴朝慰问团合影。(2023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琳 摄
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的志愿军文献馆内,一张合照非常醒目。89岁的老兵朱俊贤指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上面的人。
1953年,上海一家越剧队前往朝鲜慰问演出,后来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留下了这张照片。然而,当照片被发现时,没有任何人员信息,唯一可能与战场相关的线索,只有画面中用朝鲜语写下的“兴南餐厅”。
凭着这四个字,和开城来凤庄内石塔等景物,朱俊贤翻报纸、查资料、找熟人,花了半年时间研究辨认,将大多数人的姓名清晰标注了出来。
朱俊贤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9师207团通讯连的一名卫生员。硝烟四起的战场上,他曾在一片枪林弹雨中救回战友。
现在,他吃住在这个约1800平方米的文献馆里,做史料搜集、志愿宣讲等工作,布置了上千件展品。
“志愿军是一种精神,应该被记住;这些名字,也不应该被忘记。”朱俊贤说。
到如今,他已先后9次返回朝鲜,寻找整理战友的遗物。有不少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朱俊贤从朝鲜友谊塔下带回来一些泥土,就当是带他们回家了。
除此之外,他还在二手市场“淘宝”,在地摊上搜寻,从志愿军后代那里收集相关物品。
这并非易事,由于时间久远,很多东西都成了无主之物,就算知道捐赠方,也难以知晓详细信息,但朱俊贤仍努力寻找和鉴定战友遗物。
2013年,上海收藏家吕焕皋准备在浦东新区祝桥镇建志愿军文献馆。这一消息让朱俊贤兴奋不已,他主动要求去当志愿者,并将自己珍藏的物品无偿捐出,还为文献馆捐款15000元。
为了更多收集战友们的照片,朱俊贤用最笨的办法:他发动志愿军老兵,将大家手里的照片收集起来,集体照片就用软件一个个分开,再放在统一规格的镜框里。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收集了1000多人的照片。
十年来,他吃住都在文献馆内。2020年,他接下文献馆布展任务。目前,文献馆很多展品介绍上,都有朱老的字迹:“金如黄烈士留下的血渍手帕”“彩色纸字已脱落的战旗”……
2023年7月的一天,一群小朋友走进馆内。89岁的朱俊贤穿上军装,开启了讲解的一天。在模拟坑道里,他吹起号角;在“指挥房”内,他匍匐前进;拿起爆破筒,他向孩子们演示用法。炎炎夏日,一场讲解下来,朱俊贤浑身湿透。
“劝他回去,他不回去。眨眼工夫,他就钻到库房里翻资料去了,我们当子女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朱俊贤的儿子对记者说。
朱俊贤说自己时间很紧迫:“如果有一天我的记忆也模糊了,还会有人记住、认出我的战友们吗?”
和在战场上一样,他必须分秒必争。
朱俊贤心心念念的另一件事,就是文献馆门口立起的那座新铜像。作家魏巍的铜像,是他从2020年就开始筹备的。
为了感谢朱老为志愿军所做的工作,魏巍的女儿将父亲使用过的办公桌、单人沙发、办公椅、电话机以及《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复印件和大量抗美援朝中的书刊等物品,捐赠给了文献馆。
谁是最可爱的人?朱老向参观者们念起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章: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琳 吴振东 郭敬丹 黄安琪 丁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