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21:10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3 07/14 14:53 | 查看:545次
▲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拍摄的周全弟及他的书法作品(5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胥冰洁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吴光于 李倩薇
73年前,被冰雪包裹的长津湖,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的战斗。一个年仅16岁的战士在冲锋号吹响时,眼看战友们冲向战场,他却趴在雪地上站不起来,冲不上去。这个幸存的“冰雕战士”被抬下战场后,因保全生命双手和双腿不得不全部截除,从此他开始了人生的另一场战斗。
73年来,“冰雕战士”周全弟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仅能够完成吃饭、穿衣、出行等日常活动,还常年参加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他用一双残臂抱着毛笔,为社会各界现场表演“抱笔书法”,创作出两千余幅书法作品,感染和影响了无数人。周全弟以残缺的身体兑现了一个军人的誓言,展示了军人忠诚报国、意志坚强的高尚品格,被誉为伤残军人的楷模。
“我才16岁,就成了废人,再也上不了战场,拿不了枪了啊”
初夏的午后,记者来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周全弟的家里,一进门就被墙上的书法作品所吸引,上书“坚决跟党走”五个大字,落款是“四肢截除壹级伤残军人周全弟抱笔书”。
两室一厅的屋子简单整洁,89岁的周全弟坐在轮椅上腰板挺得笔直,声音洪亮。
“战友们往前冲,我眼睁睁看着,就是爬不起来,冲也冲不动,眼泪止不住掉。”那场战役已经过去73年了,战场上没能完成战斗任务是他一生的遗憾。
周全弟1934年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94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9兵团26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随所在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12月,历经半个多月的急行军,周全弟跟随部队到达长津湖一带。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气温最低至零下40摄氏度。一些战士是南方人,没见过雪,更别说这样的严寒了。
周全弟所在部队奉命进入黄草岭阻击美军。为了完成伏击任务,他和战友们在雪地里整整埋伏了三天三夜。周全弟回忆,他多次想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每到这时候,班长就会立刻提醒他:“睡不得,你如果睡了,敌人跑了怎么办?”他清楚记得,这是班长说得最多一句话。
由于长时间趴在雪地里,等到第四天冲锋号吹响时,不少战士已经被冻成了“冰雕”,周全弟发现自己全身僵硬,根本站不起来。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返回搜寻时发现了被白雪埋得只剩脖子以上在外面的周全弟。送至医院时,他高烧40℃,昏迷不醒,双手双脚严重冻伤感染。为了保住生命,医生用冰块把他四肢包住,将左手截除,双腿从大腿根部截除。几天后复查,右手也没能保住,不得不再一次实施截肢手术。
周全弟醒来时已经是手术后第七天,讲起这段经历,周全弟眼里闪着泪光。“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手和脚时,忍不住大声痛哭起来。我才16岁,就成了废人,再也上不了战场,拿不了枪了啊!”
周全弟至今还记得医院领导和他说的一句话:“只要你生命还在,你还是一名战士,你可以用你的嘴、用你的头脑和智慧,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
在医院,护士给他讲述英雄故事,感染和激励他。文工团员到病床前表演节目,营造欢乐气氛;文化教员也经常来到床前同他谈理想谈未来……
周全弟的思想逐渐地发生了变化,“我要为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活着,我要坚持与伤残斗争到底,我是军人,我要‘站’起来”。
在休养院里的四川荣军博物馆,记者看到周全弟的展示台上方是年轻的周全弟正在用残臂书写毛笔字的照片,下方人物简介上的题目是:雪地“邱少云”——周全弟。
“入朝第一战,周全弟没有打一枪,就被战友们抬下战场,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但却无损于他英雄的荣誉。”休养院荣军管理科科长廖品列说。
“就是爬,我也要爬到车子上,因为牺牲的战友在看着我”
在周全弟的家里采访,记者目睹了老人用残臂抱起记者递过的水杯自如地喝水,用残臂抱起香烟一口一口悠闲地抽着,用残臂抱起钢笔为记者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八个字……
1953年12月,周全弟被转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到今年正好70年。在这座光荣的大院里,周全弟凭借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根据周全弟的身体状况,当时医生已经判定他不能坐起来,只能躺在床上过一生了。每天吃饭、翻身、擦拭身体、大小便都靠护理员。天生不服输的他多少次想试着坐起来,一直没有成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护士一个寸劲就把他拽了起来,周全弟慢慢用残躯撑着,居然也能坐住了。这一坐,他激动不已,也逐渐变得更加自信了。
“不能总是让人喂饭,别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是周全弟想要自己吃饭的最朴素的原因。
周全弟致残后,最初一日三餐全靠护理员喂。为了少给护理员添麻烦,他试着让护理员把勺子用布条捆缠在断肢上,自己舀来吃。缠紧了,血脉不流通,松了又容易掉下来。有时候一口喂到鼻子上,有时候饭撒得到处都是,后来逐渐改用松紧圈,他用嘴将圈和勺子套到残臂上,就能自己舀饭吃了。
周全弟虽然没有四肢,但从不缺中国军人的血性。他特别要强,但凡能自己能做的绝不麻烦别人。这是休养院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一位曾做过周全弟管床医生的工作人员说:“一次周全弟拉肚子,谁也没告诉,我们后来才知道,他怕拉肚子给护理员添麻烦,竟然两天没有吃东西。”
吃饭关过了,周全弟又想要自己“走”。“当时上个厕所还得两人抬着,实在太难受了。”他试着慢慢地移动臀部,从床边移动到轮椅上,每次练习都累出一身大汗。为了能操控手摇轮椅车,他不知摔了多少回。“我当时想,就是爬,我也要爬到车子上,因为牺牲的战友在看着我。”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摔倒中,周全弟终于能够自如地从床上坐到轮椅车上,用残臂摇着轮椅“走”出去。
此后,周全弟又试着自己脱衣服穿衣服,并学会了洗脸、擦火柴、煮饭、洗衣服……
读过几年私塾的周全弟又开始像学吃饭那样练写字。他把钢笔缠在残臂上,一开始写得弯弯曲曲,心头想的和写在纸上的总是不一样。足足坚持了一年多后,他的字才开始有点模样了。
1956年,周全弟经人介绍与远在开江县普安镇的女青年曾凡顺谈恋爱。他一直用残臂写的书信进行交往,两人感情逐渐升温,最终姑娘突破家庭重重阻力和他结婚。婚后二人过上幸福生活,育有二子一女,如今周全弟已经四世同堂。
周全弟苦练钢笔字成功后,又试着用两只残臂夹着毛笔练习毛笔字,练了10多年才练成现在远近闻名的“抱笔书法”。日积月累,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专业书法家的好评,并多次参加各类书法作品比赛和展览,屡屡获奖,作品被社会各界人士收藏。2004年,休养院专门为他出版了一本装帧精美、印制精良的《一级伤残军人周全弟抱笔书法集》。
“战士周全弟,向祖国报到”
今年5月30日,周全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广东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朱广新专程来成都送上他创作的油画《丰碑——长津湖1950》,装帧精美的画框里,周全弟身着军装、头戴军帽,笔直地坐在手摇轮椅上,举起右侧残臂,神情庄严、目光坚定。
朱广新说,他看到周全弟举着残臂敬礼的视频后深受感动,“这次和老英雄畅聊,更是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所折服”。
和朱广新同行的还有广东韶关市武江区组织的辖区学校师生代表,他们跨越千里来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开展“英雄,值得千里追寻”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与周全弟面对面接触,聆听英雄事迹的形式,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参加活动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在周爷爷这些老战士身上,深深地体会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以周爷爷这些英雄为榜样,长大了报效祖国。”
“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一营二连战士周全弟,向祖国报到!”周全弟缓缓举起右臂,向祖国敬上一个特殊的军礼。这个视频一经传播感动无数网友。
早在1962年,周全弟就加入休养院“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接待组”,后来改名为“老战士”宣讲团。几十年来,他为社会各界做宣讲报告近千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关心下一代活动,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令人敬佩的抱笔书法和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年之际,他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代表,参与了《老兵你好》《国家记忆》《英雄儿女》等节目摄制;2021年七一前夕,周全弟受邀前往嘉兴南湖,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红旗漫卷 百年风华》专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周全弟的抱笔书法成为他几十年宣教活动中最动人的亮点。他向来宾现场表演抱笔书法,赠送充满正能量书法作品。他赠送给原成都军区测绘大队官兵的书法是“精忠报国”;他给自己的老连队现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代表写了14个大字:昔时亮剑长津湖,今朝再创新辉煌;2022年春节,他书写了“追光”两个大字,他说:“我看到了国家的光明未来。”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上映,成都市民听说长津湖老英雄就在身边激动不已,一篇相关推文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大关。
“从周全弟身上能感受到一个国家打不垮的钢铁脊梁。”“我看到的不是伤残,而是坚贞、忠诚。”“他要为战友活着,此生必然要坚守的使命,他深知这个生命能保下来极为不容易,更深知活下去的意义和责任。”网友们将无数赞美的语言敬献给周全弟。
周全弟曾荣获“四川省最美拥军人物”“四川关心下一代工作特别贡献奖”等几十个荣誉,但在他家,记者没看到一个荣誉证书、奖杯和锦旗。胸前佩戴鲜红党员徽章的周全弟说:“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我身上流淌的血是战友的。活着,就是要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