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04 08:26 | 来源:首都文明热线 2010-07-26 | 查看:1863次
马淑云是北京市怀柔区泉河街道杨家园社区居民。家里有96岁高龄的婆母、两个成家立业的儿子、活泼可爱的孙子和孙女,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她把婆母当成亲妈,把儿媳当成亲闺女,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和睦相处,成为邻里学习的榜样。
赡养父母 义不容辞
她的婆母共有六个子女,她丈夫排行第二,多年来公婆一直和她们住在一起。28年前老公公突然得了脑血栓,那时马淑云的丈夫还在山西临汾当兵,大儿子上幼儿园,小儿子得雇保姆,经济上本来就不宽裕,但她节衣缩食省出钱给公公看病,在她的精心伺候下,公公又陪伴婆婆度过了四年时间。公公去世后,婆婆也一直由她们赡养。2001年6月3日,婆母因血压高、呕吐住了院,经检查也患上了脑血栓,虽然治疗及时,但仍有一条腿行走不便。出院后,她精心照料婆母,每天按时喂药、喂饭。婆母有一条腿不能迈步走路,上厕所她就抱着去,白天还好说,最难熬的是夜里,常常是她刚刚入睡,婆母却又想去厕所,一个夜晚折腾七、八次是家常便饭,有时还没等她把婆母抱起,婆母就已经尿在床上了。每到这时,她就像伺候小孩一样,给婆母洗尿布,累得她晕头转向,但是她从未叫过苦,更没有对婆母发过一次脾气。她想,婆母有病就够苦的了,我只有耐心伺候她,使她心情舒畅,她才能早日恢复健康。为了让婆母早日康复,她认真给婆母洗脸、梳头、擦洗身子、上爽身粉、按摸腿部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天天如此。
婆母看了心疼地说:“淑云,你太累了,给我剪成短发吧,那样我就能自己梳头了,太给你添麻烦了。”她微笑着说:“留着吧,我不怕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半年后婆母恢复了健康,生活基本能自理了。现在,婆母虽然已是96岁高龄的老人,可记忆力很好,思维敏捷。去医院做健康体检,医生说这老人身体真好,心脏跳动有力,比五六十岁的人还强,再活五六年也没问题。婆母却说:“这都要感谢我的好儿媳啊!”
和睦邻里 和谐相处
多年来,她同邻居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她愿意为邻居做事,全家人也都养成了乐于助人、急公好义的好品质。谁家大人、小孩儿有什么病都到她家来询问,因为儿子和丈夫都是医生,能帮忙的就帮忙。邻居中有的老人想绣鞋垫不会画花样子,她就主动帮忙给画。有的老人在外面绳子上晒被子,眼看要下雨了,她就帮助老人收被子,像这样的小事儿,马淑云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了。特别是对门小孟的母亲,不管闺女在不在家想来就来,有钥匙,可她却不会开门也不会锁门,每次来了都先到马淑云家坐一坐,闺女不在家马淑云就她帮助开门、锁门,并把老人送下楼。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外面下着大雨,老人又来了,闺女没在家,马淑云把老人请进家里吃了晚饭,一直等到快10点了,小孟还没有回来,马淑云干脆留老人住在自己家里。星期日晚上,小孟一家人上山旅游回来,马淑云把情况向小孟说明,并建议她:“母亲年岁大了,出门应该有人陪同,以免出事。”小孟十分感激地说:“马老师,您说的对,太谢谢您了。有您这样的好邻居,我很荣幸。”
无私奉献 共建社区
在家务繁忙的情况下,马淑云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得到丈夫和儿女的鼎力支持。2003年至今,只要社区有活动,她都会克服困难踊跃参加。
2008年4月,杨家园社区成立了合唱队,居委会让她担任队长,为了干好工作,她积极发动居民参加,动员大家发现人才,及时推荐。就这样,一支50人的合唱队成立了。她又根据人员居住情况分了几个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传达信息和组织工作,并制订了制度和点名册,每周五下午2点至4点在居委会活动,每次活动前点名,有事不能参加活动的提前请假。为了教好大家,她在家先备好课,在电脑上收集歌曲,自己先练熟后再教大家。为了让大家提高水平,每次教歌前,她总是先讲一些乐理知识,教歌先教识谱,经过一年的训练,她们的合唱队基本能胜任社区安排的演出任务。2009年的“邻里节”和“夏日广场”的节目都是她们合唱队演出的,精彩的节目受到了领导和居民的好评,在街道组织的合唱比赛中,她们的表演获得了泉河街道优秀奖,并被评为优秀团队。
由于她无私奉献,泉河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先后授予她“文艺之星”、“泉河文明人”、“优秀志愿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面对荣誉,马淑云说:“生活在这样的幸福时代,生活在社区这个大家庭,我很幸福,能为建设和谐社区做点事,我感到无比快乐!”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