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07 10:04 | 来源:中国好人网 | 查看:9423次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运志愿服务为例
许国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发言。万众瞩目的亚运会、亚残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共有五千多名志愿者服务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者分布在亚运会60多个竞赛与非竞赛场馆、专项团队和多个城市服务站。馆校对接场馆有四个(总部饭店、白云机场、大学城广外馆、广州体育馆)。广外与亚组委共建了亚运“语言服务最后一道防线”——多语言服务中心,以及志愿者多语言服务热线;组织了300名学生参与亚运会闭幕式、亚残运会开幕式的演出;组织了近2万名文明观众和助威团。广外亚运志愿者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各级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到大学城广外馆慰问志愿者。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面,我就以“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为题,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运志愿服务工作,从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融合的必要性及策略两个方面,向与会领导、代表做汇报。我所汇报的不仅是广外的做法,而且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必要性
其一,志愿服务是爱国爱校教育富有成效的新载体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爱国爱校教育富有成效的新载体。2008年,奥运会、奥残运会在北京召开,世界上从此诞生了“鸟巢一代”。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培育出了“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海宝一代”。刚刚圆满结束的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也为大家带来了“一起来,更精彩”的“绿羊羊”和“大拇指一代”。他们,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他们,是年轻的80、90后,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用热情的微笑和出色的表现,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用极为朴实的爱国情操与实际行动,引发了社会各届对80、90后及中国未来的信心重建浪潮。这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其二,志愿服务是爱国爱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及能量,是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和挖掘的宝藏;他们,是准备为国家、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栋梁。新的世纪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承担着把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这都需要当代大学生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兴、发展势头迅猛、寓教于学的教育载体,它的导向把握,在这个历史时代背景下,不应该在爱国爱校教育体系中缺失,而应该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阵地。尤其是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国际性赛会活动中,高校更应该紧紧把握机会,结合志愿服务的精神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爱校教育。
其三,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历练成长的舞台,志愿服务经历已逐步成为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石。但是,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在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缺位。另外,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也必将碰到许多从未涉及的困难与苦闷,他们在客观上需要情绪应激及意志培养的后援支撑。这个后援支撑,在学生走进社会、走近世界产生比较之后,也将优先依托于最熟悉的家人、学校、国家。亚运期间,广外一名志愿者说:“每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看到公车站和地铁站的指引志愿者的微笑,心里就充满了力量;当我走进校门,看到默默守候在服务站的粉衣志愿者,就倍感温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每个志愿者都是最可爱的人,因为有你们,感动在延续!”
二、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策略
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具有必要性,那么如何融合呢?是否是直接在志愿服务中向大家提出“爱国”、“爱校”就可以了呢?显然不行。爱国爱校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决然不是播放几部电影、观看几张照片、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的过程。同时,志愿服务本身,又具有时间性强、专项性强、区域性强等特点。方式简单的爱国爱校教育工作,不仅难以被学生所接纳,甚至于引起逆反抗拒心理。因此,爱国爱校教育,在与志愿服务的融合过程中,还应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早着眼,早谋划,早启动,把握适当的策略。这里我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运志愿服务工作思路,提出几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准确定位,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奠定爱国爱校思想政治教育先天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爱国爱校教育,不仅是志愿服务组织部门的工作,也是全体教职员工均必须坚持的一项工作,是一项必须形成合力的工作。没有坚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后盾,在志愿服务中开展爱国爱校教育,难免力不从心。广外早在2008年,就启动“迎亚运规范羊城英语公示语”课题研究项目,率先将亚运服务纳入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明确了“服务亚运,是凝聚学校精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内涵”的思想。2009年11月,又率先成立了由学校一把手领军的亚运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为接下来的爱国爱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师资、教学、宣传、就业、后勤、保卫等方面的保障,也为在亚运志愿服务期间爱国爱校教育工作的临时调整,包括师资调配、增加教育内容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第二个策略:规划方案,根据志愿服务项目自身特点,分阶段营造爱国爱校思想政治渗透式教育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渗透式教育的要义。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前移与后置的工作要求,因此,要在志愿服务项目的短暂期间完成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较好融合,一个切合志愿服务项目的分阶段渗透式教育方案非常重要。在2009年11月,广外开始实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运专题教育工作方案》,将亚运志愿服务的爱国爱校教育工作从亚运会赛时16天、亚残运会赛时8天的时间拉伸到一年半,分为三个阶段,围绕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亚洲各国文化教育,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我校办学优势,组建亚运多语言服务中心,为亚运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开展亚运课题案例研究,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开展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五个方面开展教育工作,为开展各类主题型渗透式教育活动做好了规划及环环相扣的工作铺垫。
第三个策略:凝炼精神,将爱国爱校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增强志愿者的归宿感与民族自豪感
没有精神,等同于没有灵魂。我国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很好地概括了志愿服务的内涵。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精神涵盖的面广及无差别性,使得这一精神,无法区分开国与校的归宿,不足以鼓励志愿者们形成专有的归宿感和民族自豪感。换句话说,这一精神的概括,必须含有国家、民族、学校的特点在其中。只有专属,才可能形成归宿感、才有可能凝聚自豪感。在亚运志愿服务筹备工作中,广外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依托亚运志愿服务领域特点、凝聚体育赛事精神、融合中华传统美德,凝炼出了三个内涵层次的广外亚运精神——奉献、专业的志愿者精神,坚韧、进取的体育精神,包容、友爱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将其进一步融合亚运会、亚残运会、学校等元素,制作成亚运志愿服务荣誉徽章,作为优秀志愿者的激励奖章。团中央陆昊书记称赞这套荣誉徽章“很好,很漂亮”。2个月的亚运会、亚残运会过去后,广外亚运志愿服务精神深深刻在志愿者心中,广外亚运志愿者也用自己的精彩奉献,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展示了这一精神。广外白云校区亚运志愿服务工作站交通组组长彭淑瑜同学,负责70多个场馆志愿者的交通需求安排,被骂哭过、累晕过,但她却依旧坚持了下来,并最终获得了从亚组委志愿者交通指挥中心、交通包车企业各分公司到各场馆志愿者的一致敬重。她说,正是学校“奉献与坚韧”的亚运志愿精神激励、支持着她一路扛过来,并将“坚韧”的精神融会成“百折不挠”的广外亚运志愿服务站的“小草”精神。场馆里、训练场上,也不时见到亚运会、亚残运会官员、运动员手持本国、本队徽章,找广外志愿者交换学校徽章的情景。这些情景,无疑又进一步深化了广外志愿者的爱校、爱国情操。
第四个策略:选树典型,突出激励教育,将爱国爱校教育嵌入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强化思想引领效能
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因为志愿服务本身的时间性、任务多变性等原因,组织结构相对较为松散,且组织来源人员可能涉及多个部门或班级,一般鼓励采用志愿者自我管理模式。过往调研显示,大学生自主性强,对事物拥有自己的意见与见解,需要有相对自我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比较倾向于接受朋辈的言论及表现。因此,要将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必须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朋辈效用,在选树典型方面下功夫,从中选拔优秀人物、团队、话语,以一定形式在相应范围内予以宣传。这一方面可以满足优秀大学生对个人显示度的追求,又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事例,借助组织内部管理模式与生俱来的自我认同迅速达到爱国爱校教育效果。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广外就按照这一思路,组织志愿者按照业务口10%比例开展“每日之星”评选活动,将评选权下放至志愿者团队,充分尊重学生志愿者的推荐权,共评出亚运会、亚残运会每日之星7833人次(截止至12月20日)。同时,组织学校宣传团队学生志愿者甄选优秀的关于爱国爱校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每日之星”及其“星语”,通过手机短信“广外亚运、亚残运志愿服务快线”发送给所有志愿者,并在两个校区志愿者出发点的大屏幕进行风采展示。经统计,截止至12月20日,“广外亚运、亚残运志愿服务快线”共发送了34期,共14万条次。而12月初的亚运精神座谈会上,志愿者们的信息反馈,也说明这一策略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五个策略:领导带头,精心组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做好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加强爱校爱国教育的实效
我们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志愿前提下,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志愿服务。它同时是一项有别于国外志愿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因此,这种志愿服务必须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用严密的组织、无缝隙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分工、铁的纪律做保障。广外亚运志愿服务工作是在学校亚运专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组织开展的。领导小组组长由时任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隋广军教授担任;时任副校长、现任校长仲伟合教授、党委副书记许国彬教授担任副组长;副校长陈子锐担任广外亚运场馆临时党委书记,并具体负责大学城广外场馆的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老师担任成员,办公室设在校团委,统筹协调亚运志愿者工作。按照“早着眼,早谋划,早启动,提供高端,高质,特色化服务”的工作思路,校长仲伟合亲自率队到服务奥运的兄弟院校及亚组委开展“把握亚运机遇,提升服务社会水平”专题调研。学校领导们主动与亚组委领导、各相关部门沟通,为亚运工作大局着想,为志愿者排忧解难。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多位校领导率队到近10个场馆或者团队进行了40多次慰问。一批团干、辅导员、专业教师在第一线与志愿者们同吃同住同服务,帮助志愿者们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志愿者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让志愿者们时刻感受学校的关爱就在身边,社会的关注时刻在延伸,进一步强化志愿者维护自身、学校、祖国形象的责任感,确保了人数如此众多的志愿服务零事故、零投诉,得到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志愿服务是广大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爱国爱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我国的志愿服务特别是国际性赛会服务会越来越多,能否坚持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原则把这个载体用好,能否把爱国爱校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帮助他们进一步个人理想与人格,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我的发言到此为止。以上发言,如有不足,还请大家指正。
(责任编辑:左浩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