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22 00:04 | 来源:南方周末 2010-09-30 00:19:08 | 查看:1488次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梦堃
能捐到哪里
中国的捐款流向通常只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到当地政府民政部门,另一个则是到政府背景的全国或地方性基金会组织。但捐款时,没有人会告诉你这笔钱最后到底会去哪里。
慈善资源向政府方面汇集,在国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民间资金参与慈善的入口很窄,通常只限于耳熟能详的几家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他们通常都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公益组织的资助难以流向民间慈善组织,而又集中于有政府背景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
造成前一种现象的原因有些复杂。对于个人捐赠者而言,摆在面前的选择并不多,我国非公募基金虽然每年有20%以上的增速,但尚未广为人知。对于企业捐赠者而言,捐款给全国性的公募基金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曝光率和一次很好的与政府公关的机会。
而信任也是另一重原因。福布斯的调查列出了两个例子: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其当年全年现金流入为62万余元,但其列示的接受捐赠款仅为8208元;而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2005年度向民政部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显示,该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到73.42%,严重违反《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9条之规定。
而更大的一个事实就是,在中国从事慈善事业的机构和组织中,还有一大部分并不在民政系统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及基金会的统计分类中。这些民间组织大多以工商登记的方式存在,其中不乏业界颇有影响的组织。“我们的身份是工商注册,而不是民政注册。”魏伟对记者说,“据我所知,包括爱知行、农家女等草根民间组织都是工商登记性质。这样的身份就得不到民政方面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也因为我们无法提供免费发票,企业都不愿意捐给我们。”
税怎么扣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详细规定了个人捐赠税前扣除的条件,所需证明材料及办理程序等。但公众对此常常一无所知,也并不关心。
但企业捐赠时,对此却关心很多,很多企业对最终能否拿到免税凭证都很关心,甚至成为捐赠与否的唯一决定标准。
在熟悉法律的专家们看来,国内法律规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平等。根据有关规定,慈善机构不能共同分享统一的税收政策,企业或个人在慈善捐款时,只有把钱捐给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二十几家慈善组织,才能够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而此外的情况只能遵照一般规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
相较而言,免税的规则最为清楚的是美国。通过规定对所有慈善组织的免除直接税,豁免核心活动所得税,个人和商业捐赠减税的规定,美国民众和商业组织就可以清楚地把自己放在不同的征税框里。
谁在支撑慈善
美国慈善业的发达,跟那里已经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密切相关,有人办基金会,有人帮忙咨询如何募款,有人对各个基金会进行检查评估。
在缺乏政策支撑之外,也缺乏市场的支持,这恰恰是中国的痛苦。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目前为NGO和公众服务的组织更为稀少。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慈善业的发展,这样的孵化器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我们帮初创期的企业进行注册,学习外国的方法组织草根NGO联合劝募,通过自己的基金会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免税单据。”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创始人吕朝向记者介绍,“我们坚持定位自己是支持型的组织。”成立于上海的NPI以创新的公益组织孵化器而闻名。“我们不可能在社会基础建立之前,突然放松管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说,“而是先修渠道,再放水。修一段,放一段。”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