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活着每年都会捐!”92岁的俞奶奶,连续捐款20年了(4图)

发布时间:2022-11-25 21:16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22-08-19 14:51:09 | 查看:1232次

宁波晚报 记者 薛曹盛 陈思燕 通讯员 郑瑶

“只要我活着,每年都会坚持捐款!”说这话的是92岁的鄞州区白鹤街道丹凤社区热心居民俞静梅(化名)。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老人坚守了整整20年的承诺。

  8月17日上午,老人将一叠崭新的5000元现金递到丹凤社区党委书记徐挺手中,希望通过社区转交给鄞州区慈善总会。从2002年开始,老人把捐款当成了一种习惯。

  老人20年来坚持一年一捐

  俞静梅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老家在东钱湖,以前是一名纺织女工,在工厂干了一辈子。

  说起来,老人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结婚没几年,丈夫因病过世,她终身未再婚,无子无女,孑然一身。

  老人捐款是从2002年开始的,那年她刚好72岁。“前几年,一家人陪我过生日,我想不如把钱捐了,更有意义!”抱着这样的想法,老人萌生了捐款的念头,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有实际困难的人。第一年,她通过社区捐款1000元。

  “在电视上或报纸上看到有生活困难的家庭,我就会捐一点,算是一点心意。”俞静梅说,有一年她在《东南商报》上看到一困难家庭的遭遇,特意从家里赶到报社,将1000元转交给记者。当记者询问其姓名、电话和家庭住址时,她婉言谢绝了。“不用留了,我相信你们!”

8月17日老人捐款5000元

  记者采访时,她始终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我一个92岁的老人,每月有5000多元退休金,早就够用了,我就是力所能及帮一把……”

  2002年1000元;2003年1000元;2008年1500元;2014年2000元;2021年3000元;2022年5000元……这20年来,老人从未落下丹凤社区的“慈善一日捐”。工作人员都悉数登记了,总金额已经达到3.6万余元。

  “这些还不包括老人直接给受助对象的,有的是直接转交给新闻单位的,老人实际的捐款金额远远高于这个数。”徐挺说,自己在社区工作16年,老人捐款的事在社区早就不算新闻了。

  老人上门直接塞钱给困难家庭

  采访时,老人从家中翻出仅有的几张捐款凭证。最早的一张是她手写的纸条:2002年3月给居委会1000元。有直接捐到宁波市慈善总会的,还有直接送到新闻单位的。2017年2月17日,宁波电视台《来发讲啥西》栏目收到老人3000元捐款……

2002年留的小纸条

  有一年,老人看到新闻,东钱湖镇莫枝村有一户困难家庭,她就坐公交车到东钱湖,步行了两三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本来想着当面把钱给他们,转来转去找不到,只能捐到慈善部门。”

  这些年,老人的捐款大多是用于帮助困难家庭,但她基本上没见过这些受助人。有一年,老人的心愿总算达成了。当时,得知困难家庭住在关爱小区,她直接挨家挨户上门寻找。这是一对苦难的母子,中年女子早年离异,平日里靠做钟点工维持生计,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由年迈的老人照顾。屋漏偏逢连夜雨,该名女子突发重疾,生命危在旦夕。

  “这些钱,你们收着,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当老人把钱塞到她们手里时,患病女子的母亲见她是位耄耋老人,几次谢绝,但老人却一再坚持。“我一个人生活,吃不了多少,你们拿着用!”

老人平日里喜欢看报读新闻

  平日里省吃俭用,连空调都舍不得开

  20年捐款,俞静梅初心不改,只是想尽一份微薄之力。

  老人很感恩现在的生活,自己有5000多元退休工资,吃穿不愁,在社区医院就能看病配药,今年还赶上了老小区改造。

  最让老人感动的是,她一个九旬老人被这个社会温柔以待。“我出门坐公交车,上车的时候司机会提醒我慢一点,年轻人会给我让座;我去医院看病,志愿者会帮我挂号……生活在新时代,真的太幸福了!”

高温天老人都不舍得打空调

  环顾老人的家,5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看起来有些破旧,高温天老人却没有开空调,头上只有一顶老式吊扇呼哧呼哧转着。“开空调太费钱,我一般都不开,就是晚上睡前稍微打一会儿。”老人平日里勤俭节约,饮食以素食为主,每月开销不到1000元,但每年一次的捐款却很大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