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抢修运输线的战友安全,志愿军连长挺身坐上未引爆的炸弹(图)

发布时间:2022-10-28 19:23 | 来源:新华社 2022 10/28 11:41:50 | 查看:4867次

↑父亲(右)在朝鲜和战友合影

  我的父亲叫王道明,192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7年2月入伍,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3月,父亲作为志愿军后勤部队的一名连长,带着战友走上朝鲜战场。他带的连共有4个排200多人,主要任务是装卸物资、回填弹坑、修桥铺路等。

  “和前线战友比起来,我们很少跟敌人直接作战,相对要安全一些。但战场无情,危险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找上来。一次,一支兄弟连队正在车站执行装卸物资任务,突遇敌机轰炸,遭受重大损失。有一个排只剩下两三个人。”父亲回忆道。

  父亲曾在一次带队回填弹坑时遇到很大考验。弹坑很大,他们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将其填好。但弹坑旁边一个没有引爆的炸弹成了回填工作的“拦路虎”。这个炸弹大小类似于煤气罐,三分之一埋在土里。

  运输队必经之路亟需抢通,时间紧迫,大家都看向父亲。父亲想了想,直接坐在了炸弹上。回忆起这一举动,他笑着说:“连里没有排爆能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看我带头坐上炸弹,全连的士气顿时高昂起来,回填工作迅速推进。”所幸直到弹坑回填完毕,炸弹也没有爆炸。任务完成后,父亲才有些后怕。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父亲继续留下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直到1958年10月才返回。

  70多年过去了,每每说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经历,父亲总是一脸骄傲:“战场上,我们的装备要远远劣于敌方,但我们依然战胜了他们,凭的是什么?就是我们都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为了捍卫新中国安全,为了保护身后的亲人,上了战场,就没打算回来。”

  父亲一直记得进入朝鲜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遍地废墟,老百姓只能住在依山挖的防空洞里。父亲常常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的和平,做好本职工作,将祖国建设好,让任何人都不敢欺负中国。(王东梅、王昌胜) 

  出品人:李学勇、李俊

  监制:丁增义、李砺寒、齐慧杰

  策划:王逸涛、张汨汨、黄庆华

  统筹:蔡琳琳、王慧、谭慧婷

  编校:李杰、张骄瀛、王春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合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我家有老兵丨父亲,挺身坐上未引爆的炸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