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02 00:54 | 来源:公益时报网 2010年12月27日 23:42 | 查看:1325次
又到岁末,正是“送温暖、献爱心”的好时光。然而,这也是“被捐款”的高发期。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系统职工近期均接到文件通知,被要求参加区里号召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通知明确规定了各级别的捐款下限,处级1000元、科级500元、一般教职工200元。(《现代快报》12月22日)
规定不可谓不细,力度不可谓不大,调门也很高:“送温暖、献爱心”是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活动。只是,有些疑惑需要解答:行政权力能否强制群众捐款?慈善捐赠活动为何每每启动时雷霆万钧,需要公布具体去向时却又不了了之?
不客气地说,权力强行介入爱心,非但不能如其所愿“点石成金”,使民众单纯的个体情感升华为群体的一种共同情感,反倒可能产生“点金成石”的负面效果。行政权力的强制性、封闭性乃至趋同性,正与民众爱心的自发性、参与性、丰富性背道而驰。爱心一旦变成任务,民众只有被动完成,献爱心的愉悦、关心弱势的满足、精神的洗礼……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冷漠甚至反感。
与民众的“被捐赠”互为参照的则是,很多公权力部门对公布善款去向缺乏热情、语焉不详。大笔款项经由这样那样的渠道收上来之后,在如何使用的问题上,往往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模糊和笼统。要么搞一个声势浩大的仪式,要么发布一个大致的捐赠数字,就完了。与要求民众捐款时规定的细密比起来,其善款去向实在太“简约”。
即便遭到社会普遍的质疑乃至催促,爱心捐款去向及使用上的欠透明状态仍改观缓慢,很多时候,有关部门只要稍做依然模糊的表态即可从容过关。与此同时,善款被挪用、被挤占、迟迟不使用甚至被贪污的情形,却常常见诸报端。爱心被亵渎,爱心善款也每每无奈地变成“糊涂的爱”。
正因为“被捐款”和“糊涂的爱”背后存在缺乏监督和自觉的强制性行政权力,才使得爱心捐款行动往往被无情扭曲。而且,行政权力长期的强势介入,一定程度上阻遏了民间自发式的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壮大和自我规范。因此,要破解爱心捐赠困局,必先自公权力的自我约束开始。可以监管,也可以倡导,但绝对不能越俎代庖。(胡印斌)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