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人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始末(3图)

发布时间:2022-09-04 19:21 | 来源:新华网 2022 09/03 11:55:30 | 查看:901次

漩涡激流中生死救援的情谊,永不褪色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浙江舟山群岛海域。

  这个坐标,这片海域,见证了中国渔民勇救盟国战俘的无疆大爱,人道光辉。

  1942年10月1日早晨,日军战俘船“里斯本丸”号在中国舟山群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击中。日军多艘船只赶到现场,却见死不救,而附近的中国渔民则驾着木质渔船,奋勇救人。

“里斯本丸”号沉没海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冯源摄

  舟山渔民救起了384名英国战俘,也戳穿了日军借刀杀人的毒计,但是仍有843名战俘不幸遇难,长眠海底。

  80年过去了,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中国渔民和英国老兵已全部离世,但在侵略者的枪口刺刀下,大海的漩涡激流中所结下的这份真挚情谊,在两国的世代交往中更显坚韧。

  生死营救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日上午,来自舟山和香港的近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莲花岛,面向沉船海域的方向,敬献花环、诵读悼文、抛撒鲜花、缅怀逝者……

  海难中的幸存者丹尼斯·莫利时年98岁,他从英国发来信函:“我想向舟山的渔民衷心说声感谢,是舟山渔民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面。”

  伦敦时间,2017年10月2日上午,在肯顿市场纪念碑,数十名英国军人代表、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家属和一些社会人士,在军乐队低沉的奏乐声中纪念“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

  近年来,每年10月初,在相隔万里的舟山和伦敦,人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2021年10月2日,在舟山的纪念活动现场,莫利的家人送来了纪念卡,落款是露娜·科西——老人已经去世,一岁的露娜是他的玄孙女。

  第二天,在英国国家纪念植物园,由中英两国人士共同募捐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碑落成。

  这座大理石纪念碑,正面刻画了“里斯本丸”号沉没场景,记录了战俘营中的死亡人数、所属部队徽标,背面详细介绍了“里斯本丸”号沉没经过以及舟山渔民勇救英国战俘的事迹。

  当天,莫利的家人替远在舟山的6个月男婴方正向纪念碑献上了花圈。“我们以拳拳之心祭奠,是为了永志不忘。”方正的母亲、舟山市民吴似真说。

  她在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工作,从2017年起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纪念活动的策划和主持。

  在每一次纪念活动现场,人们都会回忆起当年这场生死救援:

  1942年9月27日上午,“里斯本丸”号从香港深水埗码头出发,搭载了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侨民,以及700多名日本士兵和平民。

  10月1日清晨,未按国际公约安装红十字标志的“里斯本丸”号行至舟山群岛东面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用鱼雷击中船尾。

  日军多艘船只赶到现场,只撤离了自己人,还不顾战俘强烈抗议,将他们关在底舱。此后,部分战俘开始自救,他们撞破舱门,冲上甲板,但是日军开枪阻拦,并射杀多人。

  10月2日清晨,附近的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两岛今属普陀区东极镇)上的渔民,发现海面上有大船下沉,还有不同发色的外国人从海上漂来,立即划着木质渔船,奋勇营救。

  他们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最终救起384名战俘,并且在荷枪实弹的日军登岛搜捕战俘时,帮助其中3人隐蔽下来。

  这3人最终来到中国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向世人揭露了日军企图借刀杀人,见死不救的真相。

  在一封致谢舟山的信函中,退役英军军官费恩祺(Major Brian Finch)表示:舟山渔民全都是出于自发的,抱着一颗善良的心,不分国籍和种族,在日本军队的枪林弹雨下把危难中的军人拯救出来,这行为令人由衷感激、敬佩及难忘。

  2019年10月20日,“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后人在舟山向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林阿根(已故)老人表示感谢。受访者供图

  告慰先人

  2019年10月20日,一批英国客人来到了东极镇,他们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遇难者的后人。他们中有的已白发苍苍,有的需轮椅代步,但是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东部的海岛,来到先人长眠的海域。

  海面蔚蓝,白浪滚滚。遇难者的后人站在船头,泪流满面,将白色花瓣洒向蔚蓝的大海,告慰死难的先人。

  随后,一场简洁的纪念仪式在庙子湖岛的山顶举行。在英军安息号声中,遇难者后人向葬身东极海底的英魂致意,向遇难者生前军装像敬献花环,并在卡片上写下了思念的话语:“我虽不曾有幸了解你,但我永远思念你”“致我从未见过面却思念终身的父亲:愿你安息”“亲爱的爸爸,我怀念你”……

  年过八旬的雪莉·班布里奇满头白发,随身带着一个保存完好的黑发娃娃。这是她孩童时期父亲从香港寄给她的礼物,这也是她对父亲唯一的记忆。

  雪莉说,父亲的墓碑上只有一句话——“我们推测他在战争中死在了中国东海”。她曾做过关于“里斯本丸”号的研究,写过很多信给幸存者,询问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雪莉一行是应中国电影人方励的邀请来到东极镇的。从2018年起,方励的团队开始拍摄制作一部反映“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联系了近200个战俘后人的家庭。

  方励发现,许多遇难战俘的儿女因为从小失去父亲,终生都活在对父亲的思念中。有些人的家族墓地中虽留有遇难者的位置,但里面却是空坟。

  “在交流中,他们表达出强烈的意愿,想要来到中国舟山,来到‘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地方进行悼念。举办这场特殊纪念仪式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的。”方励说,他希望以此提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

  2005年以来,舟山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整理“里斯本丸”号事件的相关档案、渔民口述、救援名单等史实材料,随着历史档案的开放,中国学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事件史实逐渐清晰。

  在舟山,不少热心人士一直在致力于发掘、整理相关史实,缅怀遇难的二战盟军战士,纪念英勇的渔民。浙江海洋大学普陀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胡牧就是其中一位,他也是“里斯本丸”号沉船纪念活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

  2005年8月18日,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在“里斯本丸”号沉没处向殉难者献花。新华社资料片

  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胡牧首次有了祭奠“里斯本丸”号事件盟军遇难者的念头。

  在去往东极镇的客轮上,他和几位研究“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老友征得了船长的同意。客轮驶入“里斯本丸”号沉船点位,船长拉响汽笛,所有人就地默哀一分钟。同行的历史学者宣读纪念文,并将纪念文装入漂流瓶投入大海。他们的活动也得到船上客人们的支持,客人纷纷走到前舱甲板上,肃立参加纪念活动。

  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纪念“里斯本丸”号的行列中来。舟山著名书画家倪竹青生前曾向莫利赠送“中英友谊长青”的墨宝,两人还曾互致生日贺信;舟山本地匠人为莫利、贝宁菲尔德两位“里斯本丸”号幸存者制作了东极石石雕作为生日贺礼;一些民间热心人士还希望,在东极镇竖立“里斯本丸”号海上营救场景的纪念雕塑……

  “中英人民之间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是最牢固和最宝贵的。”胡牧说。

  历久弥新

  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这份情谊,经历80年,在一代代人的纪念和交往中生出新的枝蔓。

  莫利的玄孙女露娜刚刚在英国度过两周岁生日。吴似真早早从舟山寄出了一套精心挑选的小汉服作为生日礼物。她还准备了一张电子贺卡,和一岁半的儿子方正一起在露娜生日当天送上了祝福。

  “露娜正好比方正早出生6个月。我和莫利女儿维尼约定了,带着方正去英国探望他们,他们若是来舟山,也一定会带着露娜来。”吴似真说。

  吴似真在2017年的纪念活动中与莫利一家结识。他们经常彼此问候,分享孩子成长照片,互赠生日礼物、新年礼物。

  在2020年,方正还未出生时,维尼曾按照中国广东习俗,给吴似真肚子里的孩子赐福:取名“明媚”,因为孩子将在阳春三月出生。同一年,露娜满月,收到了吴似真邮寄的虎头帽、红肚兜、虎头鞋。今年春节,方正在中国穿上了维尼寄来的小老虎套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吴似真说,两家人的友谊小船正启航。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东极镇“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展厅接待了近两万人次游客。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号事件为主题的展馆,展厅内,英国战俘使用过的饭桶、脸盆、药罐、油灯、餐具,临走时留下的瓷砖、木梯都被精心保存下来。

  “很多游客特意带着孩子来参观,他们对‘里斯本丸’号的历史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东极镇文化站站长梁银娣说,而她的父亲梁奕卷当年也是救援的亲历者。

  不久前,再次来到青浜岛的舟山作家孙和军,意外发现有两拨准备实地探访小湾洞的游客。小湾洞是岛上一个三面临海、深约两米的隐蔽小洞,除了当地人,很少有人能够找到洞口。当年,三名英国战俘正是被渔民们藏在岛上的小湾洞中,才有幸躲过了日军的搜捕。

  “游客们通过新闻报道、书籍等了解那段历史后,渴望去亲眼看看小湾洞。‘里斯本丸’号的故事正传播得越来越广。”孙和军说。(朱涵、冯源、崔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