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杨少成 用坚守托起苗乡孩子“走出去”的希望(2图)

发布时间:2022-08-28 19:12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0-05-13 11:1 | 查看:660次

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古宋镇青山岩村群英小学,有一位普通的山村教师,40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苗乡的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默默奉献,换来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的希望。他就是曾获得“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的杨少成。

山村老师杨少成坚守苗乡村小。

40年坚守村小讲台,教书育人。

  近日,一组由全国妇联网信中心制作的漫画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布,漫画讲述了一位山村教师40年坚守在村小讲台上教书育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杨少成。

  从兴文县城出发,经过古宋镇太平街村,再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在平均海拔1100多米的山林深处,青山岩村群英小学安静地“守护”在那里。空旷整洁的学校操场旁有两间平房,一间是教室,另一间是食堂,竹片制成的篱笆将整个校园围了起来,40年来,杨少成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这里的孩子们。

  3名学生一位老师的学校

  5月6日早上7点钟,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群英小学的校园,学校唯一的教师杨少成一边呼吸着熟悉的清新空气,一边迈开步子从家里赶往学校。打扫校园卫生、给教室消毒、在校门口新安装的洗手池旁放上消毒液、查看体温枪是否正常、烧开水、布置教室……当这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杨少成才返回家里吃早餐。

  8点30分左右,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群英小学的学生们沐着晨光陆陆续续来到学校,杨少成拿着体温枪为他们一一测量体温,并嘱咐他们进入校园前先洗手消毒。“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经过漫长的假期,学校学前班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复课复学的日子。”杨少成告诉记者,与别的学校不同,群英小学目前仅有3名学生,除一名1年级的学生已于4月15日复课外,其余2名学前班的学生5月6日正式复课。

  杨少成为学前班的学生们准备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从如何正确认识疫情到病毒的防护知识,从“逆行者”的感人故事到感恩教育,从爱国主义教育到生命教育……当杨少成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为学前班的2名学生带来开学第一课时,同一间教室里,1年级的学生正坐在一旁认真地做着作业。杨少成说,学校教学场地有限,采用多年级复式班教学,“上1年级的课程时,我就让学前班的学生自己做作业、画画,上学前班的课程时,我就让1年级的学生自己做作业。”杨少成说道。

  “虽然只有3名学生,但上课的内容从语文、数学到体育、音乐一科不落,每一天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作为学校唯一的老师,杨少成“身兼数职”,既是校长,又是各年级主任,独自一人包揽了各门课程,一个人撑起了一所学校。

  一干就是40年

  今年57岁的杨少成,1963年出生在青山岩村的一户苗族家庭。10岁那年,他进入群英小学学习。“那会儿老师总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有知识才能办得好事。”对杨少成来说,群英小学是他学习启蒙的地方,他在这里学习、成长,他对这里有着深挚的感情。

  1980年,17岁的杨少成初中毕业了。“最初我打算去部队当兵,想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还未成行,杨少成便听闻当时在群英小学任教的老师即将退休,急需寻找一名既会苗语又会汉语的新老师接替。当时的群英小学只有20多平方米,校舍透风又漏雨,再加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资源也极为匮乏,没有老师愿意来。这时,村里的干部找到他,提出让他暂时留下来在学校代课,等找到新的老师他再去当兵。杨少成想了想,答应了。“没想到这一代课就是40年。”杨少成说。

  刚开始代课那会儿,杨少成带着学生在集体粮仓、村民的闲置房子、茅草房、林场等地都上过课,后来学校建起了1间土木结构的瓦房。“但因山里风大雨多,瓦房也渐渐成了危房,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我们不得不向县里争取资金修建新的校舍。”杨少成回忆道。

  1997年,在兴文县财政局和镇林场的支持下,群英小学建起了两间石头墙、小青瓦的校舍。“新校舍建好那一刻,可把我和孩子们高兴坏了。”提起以前的教学时光,杨少成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他和学生一起平整土地建操场、抬树扛竹铺稻草建厕所的难忘时光。

  后来,几经拆建,如今的群英小学是2012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修建而成的,学校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还配备了食堂。“近几年,教室里添置了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空调等设备,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更好了。”杨少成笑着说。

  40年来,杨少成有过不少“走出去”的机会。在村里的同龄人时兴外出打工的那几年,听闻别人打工一个月挣的钱比自己一年的工资还多,杨少成也有过舍弃三尺讲台的念头,但他选择留了下来。2008年,通过教师公招考试,杨少成成为了公办教师,有机会调到条件更优越的学校工作,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村里有这么多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没办法下山去读书,我走了,他们怎么办?”

  40个春去冬来,40年辛勤耕耘。40年来,学校的学生最多时有20多个,最少时2个,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杨少成边教边学,利用一切时间、一切机会学习知识、参加培训……4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走出大山,他们中,有公务员,有人民教师,有企业职工……“孩子们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我这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杨少成说。

  “他当老师,我们支持他”

  “孩子们,午饭时间到了,我们走吧。”中午12点,伴随着杨少成的吆喝声,3名学生紧跟着他的脚步来到距离学校50米远的一家古朴干净的农舍,这里便是杨少成的家。刚一进门,杨少成的妻子康林珍便招呼着孩子们赶紧上桌吃饭。饭桌上,一份大葱炒猪肉、一份烧土豆、一份青菜汤、五碗米饭正冒着热气。杨少成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复课后,为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让孩子们每天中午能吃上新鲜的饭菜,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由她在家里做饭,下课后,他带着学生一起回家吃饭,吃完饭,再带着学生回学校上课。

  40年来,杨少成之所以能一直坚守在群英小学,为青山岩村的教育事业发展默默奉献,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康林珍和杨少成同龄,平时杨少成去学校上课,她就一个人在家干农活,在农活不多的时候,她还会赶到学校帮忙打扫卫生。读书不多的康林珍深知知识对于山里孩子的重要性,她对记者说:“他当老师,我们支持他,这里的孩子们需要他,多读点书才能走出大山。”

  “40年来,我最应该感谢的便是我的妻子,不管生活如何,她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为了让我教好学生,她承揽了家里大部分的农活。”杨少成当了40年教师,其中28年都是代课教师,薪资不高,生活拮据,直到2008年他成为了公办教师,拮据的生活才有所缓解。

  群英小学地处苗族聚居地,自然条件恶劣,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上近年来随着青山岩村经济条件的大大改善,许多孩子都已到乡镇上读书,只有少数家庭贫困的孩子仍留在群英小学上学。

  多年来,杨少成对山里孩子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使自己的孩子和侄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在杨少成的言传身教下,女儿杨晓和侄子杨文贵、杨文彬也选择了从事教育事业,成为了教师,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们都会回到青山岩村,为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为孩子们带来课外书籍和文具,并时不时为杨少成更新教学知识,教会他使用新的教具。“现在群英小学的学生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在教,但知识的更新也要算我女儿和侄子一份,在他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杨少成说。

  今年11月,杨少成就满57岁了,脸上渐渐增加的皱纹和鬓角的白发,显示着他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17岁的少年。“再过3年我就该退休了,如果我退休的时候有教师来接着上课,我就休息。如果没有老师来,又有孩子还在学校学习,我就继续教书,一直到我不能动的时候。”对于这所大山深处的群英小学,对于青山岩村的孩子们,杨少成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记者  漆世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