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8 19:06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0-06-12 17:08:00 | 查看:390次
四川文明网讯(吕焰平) 王友伦,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居民。
老党员坚持慈善事业40年 去世后愿将遗体捐献
40年善小常为,积善成德,王友伦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的坚守与初心。他的家中国旗飘扬,家训高挂,是一个微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六口之家有四名党员。他省吃俭用攒积蓄,缴纳大额党费2.5万元,捐资100万余元用于修路、修学校、资助贫困学生、救助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他和妻子、妻妹一起去签订遗体捐赠协议,愿生命留下最后馈赠,给有机会延续生命的患者以生的希望。霞染桑榆,他是一名志愿者,每天步行10多公里宣传核心价值观、创文知识和劝导不文明行为,他还是一名宣讲员,经常义务到社区、学校等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王友伦检查整理宣传喇叭。
王友伦手持喇叭宣传文明城市知识。
王友伦在“微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介绍家风故事
爱党爱国 传承家风扬正能
王友伦的家,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刺园路二段广信苑小区,家里有些简陋,却非常整洁。茶几和沙发上空无一物,唯一能够让人记住的,是客厅的电视墙。
王友伦家的电视墙,完全和现代化沾不上边。电视上方,是一幅泛黄的全家福。全家福的上方,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两边是党旗和国旗。其余地方,则挂着“四川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等牌匾。右下角,还有一幅装裱好的《家训》,鲜红的底色,用黄色写着“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孝亲敬老、勤劳持家、团结和睦、崇尚科学、诚信友善、助人为乐”。随着时代不同,《家训》的内容在不断变化,但一直高高悬挂在墙上。
这一面墙,几乎记录了王友伦的一生,简单却不平凡。家中来了客人,他便津津有味地介绍自己的往事。老人三句话不离“爱党爱国”,每一句跟党和国家有关的话,他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拉开客厅窗帘,拨开晾晒的衣物,一根3米左右的钢管从窗台向外伸出,顶端是一面正随风飘扬的国旗,在酒城的蓝天白云下,十分醒目。
这面国旗,像是王友伦的“宝贝”,附近的人都知道它的存在。老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又小心翼翼地珍藏。“30年了,这是一个习惯。”王友伦说,他的老家在古蔺县水口镇,这些年先后在水口、石宝等地居住过,但在家中“升国旗”的习惯,已坚持了30年。住在农村的时候,国旗升在屋顶;搬进城里后,挂在窗台外,一年更换两次。
签署遗体捐赠协议 慈善永远在路上
2017年,王友伦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签订遗体捐赠协议。他说,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遗体是垃圾,火化又可惜,捐献给国家是变废为宝”。
王友伦不仅自己捐,还动员家人一起捐。
“要去你自己去,我不去。”妻子一开始不同意,一连几天不和丈夫说话。“我们生在一起奋斗,死在一起安息吧。”王友伦不放弃,苦口婆心劝导。最终,妻子同意了。
劝导完妻子,王友伦又开始劝妻妹。妻妹是低保户、残疾人,受国家照顾。“死后就没有价值了,你捐献遗体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回馈”。最终,妻妹也同意了。于是,王友伦便给在外地的女儿打电话。女儿们虽然舍不得,但还是答应满足父亲的愿望。大女儿特地从贵阳赶回来,陪伴老人签订了协议。
在传统观念里,对生命的最终归宿无非就是在去世之后,能“入土为安”。从这样的想法来看,王友伦老人及其家人作出捐献器官举动,无疑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认知,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他们这一善举除了让人肃然起敬,还影响了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省吃俭用攒积蓄 希望用在有价值的地方
上个世纪80年代,王友伦开始经商,在古蔺一个小镇上做烟酒批发生意。有积蓄后,他开始行善举,捐资修路、修学校,资助贫困学生、贫困群众。1990年,他一次性拿出几十万元用于修缮村小,改善偏远山村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近几年,王友伦从古蔺搬到泸州城区定居后,将帮扶的重心转移到了江阳区部分街镇和社区,对贫困村小、养老院等分别进行每年1万元的定额扶持。
他当过农民,做过生意,有了一些积蓄后就开始想回报社会,到目前为止,他坚持慈善事业39年,从未间断。
从2017年起,在市委组织部的推荐下,王友伦每年结对一个镇,并从中选取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村小、一个敬老院分别捐赠1万元,共计3万元。另外,王友伦还每年拿出1万元在社区开展系列活动,比如在每月的社区党员活动日购买小奖品;在“七一”购买奖状、证书、奖品;在春节购买送温暖物资等。
王友伦(左)向困难群众捐款。
王友伦捐赠的钱全是他和老伴做生意一分一分攒下来的。目前,他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不足3000元,老伴还是残疾人。他们的生活也相对简朴,住的是一套七八十平米的二手房。用于慈善事业的钱,全部是家里以前的积蓄。他和老伴把这些钱攒下来,就是希望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对于他和老伴的举动,子女们也非常支持。
在南苑社区居住期间,王友伦主动了解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在社区开展活动或自掏腰包购买物资。70多岁高龄的他,每天坚持背着两个小喇叭走遍了江阳区的每一条街道,宣讲文明知识,很多市民为他竖起大拇指。
一位年过七旬的社区老党员,在社区活动中传播正能量,热心公益,具有奉献精神,是社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在社区传开后,在居民中引起较好反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