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皓夫:誓作良医终不悔(2图)

发布时间:2010-12-19 09:47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0-12-13 15:57:29 | 查看:1635次

胡皓夫教授(中国好人网配图)

胡皓夫教授(中国好人网配图)

  每天7点多准时来到医院,周一、周四出专家门诊,周三带ICU(重症监护)的医生查房,周末参加学术活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把这种忙碌的生活和一个80岁高龄,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双手、双脚因严重痛风,关节异常肿大的老者联系在一起。

  “我是一名儿科医生,为患儿带来健康,是我人生不悔的追求。”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语气,坐在记者面前的胡皓夫如一位慈祥的长者,“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我的疼痛就会减轻!”

  “不打针的爷爷”

  12月初的一天,记者在河北省儿童医院的一间诊室里看到,胡皓夫正在给患儿看病。他听取家长诉述病情后,用听诊器听一听小患者的胸部、背部,看一看小患者的咽部,便开出处方。小患者们很少哭闹,年龄大一点的,都听话地配合“胡爷爷”检查;年龄小一点的,听诊器靠近皮肤的一刹那咧咧嘴,刚要哭的时候已经检查完了,很少做X光、CT等特殊检查。

    10岁的小子涵从2岁起就找胡皓夫看病,有时觉得肚子痛,就给“胡爷爷”打个电话聊聊天,聊完天肚子便奇迹般地不疼了。子涵妈妈说,孩子从两岁到现在,生病没打过一次针、没输过一次液,胡教授开出的药,孩子吃了就好,花钱很少。

    3年前,杨女士6岁的女儿一直高烧不退,打针输液都不见效,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胡皓夫,胡皓夫诊断完病情后只开了几贴中药。杨女士将信将疑,孩子打针都好不了,仅凭几贴中药就能治好孩子的病?没想到刚刚服了两贴中药,孩子的烧就退下来了。从那以后,杨女士的女儿就成了胡皓夫的“铁杆病人”。

    “从1990年到现在,印象中我只给一个孩子作过一次肌肉注射。”胡皓夫回忆说,那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暑假一个人在家看电视,不知不觉连喝了8包过期酸奶,导致食物中毒,送到医院时脸色惨白,脉搏微弱。“我当机立断给她注射了一针并及时输液,从而挽救了孩子的生命。那是我近20年来唯一一次给小患者打肌肉针。”

    为什么不给孩子打针?胡皓夫解释说,5岁之前的孩子如果打针部位不准确,可能会损伤坐骨神经产生麻痹、肌肉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消毒不严格还会引起感染。不仅不轻易给孩子打针,如果不是很严重的感染,主张口服药物,胡皓夫还很少让孩子输液,他对抗生素的应用十分慎重,病毒性感染等他基本不应用抗生素,细菌感染不是重症,他不主张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他强调,儿童用药必须遵循“安全、有效、方便、经济、及时”的原则。

    9年前,胡皓夫查房时遇到一位高烧不退的7岁男孩,看遍医院各个科室,都诊断不清,病情十分危急。当发现有咳血症状后,他判断男孩可能患上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在他的建议下,男孩在北京做了进一步检查后被确诊。在北京的医院治疗几个月,医生判断男孩最多只能再活一年,家长再次找到胡皓夫,恳求胡教授救救孩子。考虑到孩子病情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胡皓夫设计了大胆的激素吸入治疗方案,用治疗哮喘的办法来治疗该病。这在当时很多同行眼中简直是异想天开,但两年后男孩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被控制住了。如今9年过去了,男孩的身体各项指标维持良好。去年春节,男孩全家专门从武汉来石家庄向胡教授致谢。

  不为良相,但为良医”

    1930年,胡皓夫出生在浙江省龙游县庙下乡一个中医世家。胡皓夫的家乡,是漫山遍野的翠竹世界,竹子在当地是一宝,人们吃饭离不开竹笋,居家度日离不开竹桌、竹床、竹凳,劳动工具离不开竹畚箕、竹扁担、竹笠帽………甚至孩子们玩的风筝、棋子,无一不是竹子做的。竹子的“宝贵”品质和献身万民的无私精神,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间 ,而父亲的“医乃仁术也”、“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爱病又爱人”的谆谆教诲,和他看到病人病魔缠身的痛苦和因病而倾家荡产的残酷现实,使幼小的胡皓夫发誓长大做一名良医,来救治受苦受难的苍生。

    1951年,胡皓夫考入山东医学院医学系儿科专业。胡皓夫的同乡,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对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华岗是中共著名学者、理论家,曾任《新华日报》第一任总编。胡皓夫和华岗的儿子是小学同学,少年时期跟华岗一家就开始交往,有了这层关系,节假日他常到华岗家玩,华岗也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小同乡,他们一起谈论家乡的风土人物,谈论中医、西医、哲学和历史。1954年,作为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共青团员、学生会干部,组织上有意让胡皓夫留校任教或分配上海工作;然而他却做出第三种选择,支援鞍纲,到基层第一线去!

    胡皓夫说,除了热烈的时代因素外,竹子和华岗是影响他选择的关键因素。在鞍钢铁东医院,胡皓夫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1956年发生大流行--麻疹时,他临危受命负责治疗麻疹的专门病房,当时麻疹病死率高达20%,他大胆提出使用毒毛旋花子甙K,纠正了合并肺炎导致的心衰,成功遏止病魔的肆虐!在流脑大流行时,他巡回在流脑的发病区。作为鞍钢医学院儿科教研组组长,他对300余例小儿急死的原因进行研究;作为华山冶金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他又对300余例重症肺炎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分析,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对50年我国重症牵头治疗变迁,小剂量肝素在儿童危重症中的应用,小儿畸形呼吸道感染,小儿危重急症思维的建立,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均作了研究并在杂志上发表,中华儿科杂志曾授予他在该杂志1978-2006发表论文最多作者奖第二名……行医50多年来,他救治的小患者无数,更有不少小患者被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找他看过病的孩子们都很喜爱这个笑眯眯的“爷爷”,生了病都愿意找"胡爷爷"看病。

   “医生应建立自己的临床思维”

    几年前,河北省儿童医院传染科病房收治一位患儿,胸透无水,诊断为右大叶肺炎。但治愈出院三天后,患儿复来就诊,诊断转为左大叶肺炎;X光报告:支原体肺炎。经过积极治疗不见好转,主治医生是向胡皓夫请教。胡皓夫看病历、做体检,当即表示:“左侧有胸腔积液,马上穿刺。”穿刺结果,出胸水180毫升,患儿随即好转。在场的医生们无不感到神奇。胡皓夫说:“大家想想失误在哪里?”他拿起X光报告说:“我断定是它影响了你们的诊断思维。一见‘支原体肺炎’,就不再作其它方面考虑。小儿胸壁薄,X光对比度没有成人明显,X光没查出来。为什么看不到患儿左胸略高于右胸?我们在工作中既要相信仪器,也要相信经验!”

    新中国每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儿童内科专家,无一不是“万能钥匙”。历史没有给他条件,也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去求证儿科学上的“1+1”,然而正是这“万能”的要求,使致力于实践的胡皓夫去追求小儿常见危急重症中的棘手难题,也正因为有了这“万能”的基础和思想,使得他的每项研究都具备了可资借鉴的心得、成就。从而卫生部先后聘任他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专题委员会专家和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专家。

    他研究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别对重症肺炎进行大量临床分析,撰有《小儿重症肺炎的抢救》、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针对肺炎早期诊断困难,他完整地提出了婴幼儿肺炎诊断治疗的适宜技术。他研究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小儿急死、氨茶碱中毒、脑疝、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血管活性药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探索医源性疾病的特点……

    正是在这些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科学总结出小儿感染性休克抢救程序“十字诀”:扩(扩充血容量)、酸(纠正酸中毒)、舒(舒张血管为主,适当应用收缩血管升压的血管活性药物)、心(维护心功能)、菌(控制细菌感染)、氧(氧的供给,呼吸支持)、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脱(脱水剂应用)、凝(抗凝及抗纤溶治疗)、能(能量支持自由基清除剂,钙拮抗剂等的应用);以及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精神)等项主要指标分别量化计分的危重病例评分诊断标准,使中国抢救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降低在10%以下,步入国际领先行列。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经历过很多运动,想学点知识非常难;现在环境宽松了,就迫切想多学点东西、多做些工作。”胡皓夫常告诫身边的年轻医生说,“医学是专业也是事业,是技术也是艺术,有了这样的认识,方可具有成长为一名优秀儿科医生的潜质。要建立自己的诊断思维,尤其对急诊患儿更要有自己的诊断思维,这样可以减少遗忘和无序,从而使自己临危不惧,急中生智。”

  “患儿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

    十几年来,胡皓夫应邀赴北京、广州、西安、银川、沈阳、南京、长沙等多处讲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专家,报告中他不仅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而且勇于讲述失败的教训。他在《我的医学感悟中》写到:抢救成功有偶然因素,失败有必然因素。所以要勇敢承认自己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承认自己有误诊,方可避免误诊,承认误诊要有勇气,承认误诊是一种进步。治病要用心,治病要治心。一地又一地,那满堂的掌声,是对他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发自心底的诚挚赞誉。

    有一次,某大医院请他去会诊,该院诊断患儿为肺炎并发气胸,但穿刺排气后,病情并未好转,十分危急。胡皓夫检查后确诊为肺炎并发脓气胸,有胸膜痿,不仅有气而且化脓,如不立即手术,患儿有猝死危险。该院儿科当即请胸外科参加会诊,胸外科检查了患儿的病情,不敢手术。胡皓夫马上提出:"如果你们不能手术,若家属同意,我想将患儿转到我们医院"。胡皓夫是客人,这样做有伤主人的面子,可能影响两家医院的关系,况且,万一患儿死在医院手术台上……胡皓夫不知道这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患儿的生命,亲自和本院胸外科联系,将患儿转去,当晚手术成功,患儿脱险。

    张灿是专门配合胡皓夫门诊工作的护士。她说,胡教授每周有两个上午出门诊,通常病人早晨3-4点就来排队挂号。为了不让小患者等太久,胡教授总是刚过7时就开始看病了,开出的药既有效又便宜。为了不给患者增加负担,他甚至谢绝了医院和卫生厅给他特批的30元特需专家挂号费,而一直坚持一般专家挂号费。

    在河北省儿童医院采访,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内科病房有位危重患儿需要增加特护,而家长经济困难拿不出特护费,偏偏当时危重病人多,也抽不出人手,胡皓夫请来护理部主任和急救科主任商量对策,主动提出由他拿出一千元,请下班的护理人员献工。家长流着热泪向他鞠了一躬,护士和大夫听后含着泪说:“冲胡教授这种精神,我们义务献工!”大家坚决把1000元退还了他。纷纷延长下班时间或利用休班日加班护理,一直到患儿转危为安。

    胡皓夫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人。在儿科界,他的“三乐”、“三动”、“四个每一天”广泛流传:“三乐”就是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三动”就是脑子要动,体力要动,要有社交活动;“四个每一天”就是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天,成功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我虽然已经八十岁了,但是工作的热情和乐趣并没有减,因为童言、童真、童趣是我快乐的源泉,我不会离开那些生病的孩子,孩子也离不开我。”胡皓夫说。前不久,在学生们为他举办的一个学术气氛浓厚的80大寿庆生宴会上,胡皓夫特地写了一首《八十感怀》:

    逝水年华八十秋,医海沉浮乐悠悠。涉入杏坛承祖业,终献青春作孺牛。从医但求童康健,著书乃为诊治谋。迩来偏爱黄昏颂,满目霞光映白头。五七反右幸漏网,十年动乱遣三线。遍植桃李结硕果,人生危难师友助。五十五载从医路,历尽坎坷逢开放。科学知识受尊重,退而未休再从头。

  胡皓夫简介:

    现任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曾任卫生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全国小儿感染性休克协作组副组长。《中华急救医学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4届副主编,《临床儿科杂志》顾问,河北省儿科学会4、5届主任委员。发表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医学科技进步奖5项。由他主持制定的《小儿感染性休克诊疗常规》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