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7 11:21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1-11-18 10:44:00 | 查看:398次
与丈夫分开5天后,杨婷第一次拨通了丈夫张聪的视频电话。
如果没有这场采访,杨婷不知何时才能与丈夫“见”上一面。虽然两人相距不过3公里……
11月13日晚12点,夫妻俩分开5天后,杨婷第一次拨通了丈夫张聪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他,坐在一张低矮的架子床上,精神看上去不错,声音依旧爽朗——似乎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张聪是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朝阳社区党委书记,杨婷则是中和街道新华社区一线网格员。11月8日,中和街道仁和社区香榭国际三期确诊一名本土病例,根据成都市疫情防控要求,香榭国际三期实行临时封控。自此,夫妻二人,一人奔赴封控小区,一人坚守在社区一线。
“两边都很忙,有时忙得一天也发不了一个信息。”虽然不在同一个小区,但同在社区一线,做着同样的事情。这让杨婷觉得,自己和爱人正并肩作战,就像舒婷诗歌里的橡树与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不同的战场,相同的任务
接到视频电话时,张聪刚处理完社区一线事务,脱下隔离服,回到临时搭建的休息室。过去几天,忙的时候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
视频接通,看到屏幕里妻子关切的脸,他收拾好疲惫,试图用惯常的玩笑来缓解妻子的担忧:“几天不见,你怎么戴了这么大一只眼镜?”说完就哈哈笑起来。
另一边的杨婷却没有笑。
时间拨回5天前。11月8日上午,张聪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前往香榭国际三期小区负责一线疫情防控事宜。接到消息后,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我要去一趟香榭国际三期,今晚不回去了。”
接到这个电话后几小时,刚吃完午饭,杨婷也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前往嘉年华青年城公寓外一片广场设置场地,组织社区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就这样,夫妇二人投入了各自的“战场”。
抵达封控区后,张聪带上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36人,对封控小区1136户居民开展入户排查,并协助医务人员开展核酸采样、配送居民采买的物资,以及搜集解决居民诉求。这一天,张聪几乎通宵未眠。
张聪忙着开展入户排查时,3公里之外的嘉年华青年城公寓外的核酸检测点也搭建好了。
杨婷所在的核酸检测点负责3个小区,她当天的任务是登记员,来的人分十人一组,每组信息都不能错漏。为了节约时间和物资,现场工作人员都尽量不上厕所。
晚上12点后,有一位商家为他们送来了羊肉汤。“那碗羊肉汤让我们暖到了心坎里。”杨婷说,这让所有人都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喝完羊肉汤稍事休息,一个小姐姐又送来了暖宝宝。在第二次穿上防护服前,杨婷在后背和肚子上贴了两片暖宝宝,“好多了。”
凌晨2点,基本没居民再来,但工作人员还是在现场等待。凌晨近4点,一行10余人才结束了当天工作,采样近6000份。
“他在前线,我也不能拖后腿”
新华社区辖区有3万多人,像杨婷一样的一线网格员有19名,平均每人要负责约1000户居民。杨婷将网格员的工作比喻为“采集数据的工蚁”:“我们要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的把数据搬回来,并及时更新,为下一步防疫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辅助。”
8号社区全员核酸检测完毕后,随着流调的迅速展开,“黄码”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时候,杨婷的角色,从登记员变成了接线员。她的个人电话成了社区热线,手机也一直充着电,“从早到晚,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微信。”除了接电话,网格员还要根据返回来的数据,打电话一一排查。最多的一次,2个人一晚上打了300多个电话。
那两天,杨婷做梦都在想:是不是又有“黄码”了?
除了接听电话,一线网格员每天要沿着社区转好几圈。除了挨家挨户排查,隔离人员购买的东西到了,社区人员还要穿着隔离服上门送物资。为了方便工作,她和同事在办公室里搭了几张行军床,晚上值完班,躺着就能睡,隔几天再回家看看孩子。
“我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两口子好好陪孩子,也和父母一起好好吃个饭。”这是杨婷近期最想做的一件事。
采访结束已近晚上12点,杨婷试着拨打丈夫的视频电话。电话通了,这是分开5天后的第一次“见面”。
几声铃响后,她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头发有点凌乱,但精神很好。
“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要一起面对。他在前线,我也不能拖后腿。”就像舒婷诗歌里写的橡树和木棉,虽然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但和爱人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在她眼里,“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就相当于和他一起并肩作战了。”(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