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9 17: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年7月 | 查看:2573次
马进才出生在黄河岸边,成长在禹王峡里。是他,在禹王峡的山坡,种下了第一棵树,并且一种就是20多年。如今他种下的树已不计其数,它们都在山上扎下了根,连成一片片树林,让曾经荒芜的禹王峡山坡变得绿意盎然。2022年第一季度,马进才入选“中国好人榜”。
20多年的坚持,马进才“染绿”了山头,光阴也染白了他的双鬓。图片来源:青海日报
“勇者” 他种下第一棵树
禹王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塔中川乡,是黄河流出青海的最后一个峡谷。这里不但有黄河水的吟唱,还有大禹治水的千古传奇,优良的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使禹王峡景区成为游客们向往的旅游打卡点。
如今的禹王峡景区绿化面积达20公顷,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的生态景观日益显现。然而30年前的禹王峡却与今日景象大不相同,由于黄河距离山坡有一段距离,水源无法上山,禹王峡的山坡总是干旱的,只有丛生的蒿草或者零星的灌木。
1993年,马进才无意中遇到爬山的游人,他们爬到山上后热得汗流浃背,但由于山上没有树木,只能顶着烈日却无处乘凉,这件事情给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心中暗自打算,哪怕能种两棵树能给人们乘凉也好啊!这颗心愿的种子在马进才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他在禹王峡南岸山坡上种下的第一棵树。
1994年春,马进才从自家院里挖了一棵山杏苗,扛起铁锹,沿着那条再熟悉不过的羊肠小道爬上了山坡,在半山腰栽下了这棵幼苗。他知道,山上的树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根本无法存活,当务之急是解决浇水的问题。
办法不是没有。
山下就是黄河。
看上去触手可及,但这两三公里并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天路”。陡峭的山坡上四处散落的碎石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让这条取水路困难重重。那水,可望而不可及。
思前想后,别无他法的马进才下定决心提水浇树。每天清晨,天蒙蒙亮,马进才就带着干粮和水桶从家里出发。到了地方,把馍馍往树下一放,他就拎着水桶穿过乱石堆,顺着陡峭的山坡慢慢下山,到山脚下的黄河边提水。山路难行,有时一个来回就得两个小时。但自打种下这棵树,除非下雨,这条“路”他每隔五六天就得走一趟。每一桶水的背后都是4公里的崎岖。
苦心人,天不负。在马进才的精心呵护下,这棵山杏苗奇迹般地成活了。如今,这棵小山杏苗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禹王峡著名的祈愿树。
马进才在禹王峡荒坡上种下的第一棵树。图片来源:青海日报
“愚公” 他守护这片绿
第一棵树的成活给了马进才信心和决心,他继续种下了第二棵、第三棵、第四棵……第二年,第三年……这一种就是28年。马进才义务种树的28年间,累计绿化治理荒山1600余亩。禹王峡从荒芜贫瘠到绿植遍野,凝结了马进才老人数不清的汗水和艰辛。受到马进才的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来。在他们的努力下,禹王峡到了草木生长的季节,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绿色景象。
禹王峡黄河北侧的山坡上树木成荫、秋色浸染。图片来源:青海日报
2014年,青海省民和县政府对禹王峡地区进行了建设开发运营,建成禹王峡景区,修建了提灌设施,建设了蓄水池,水引上了山,解决了挑水灌溉的难题,禹王峡景区也有了专门种树的工人,但马进才依然坚持种树,他说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马进才每天起早贪黑,一边守护着他亲手植下的每一棵树,一边义务为来景区的游客讲解禹王峡的美丽传说。他说,只要身体健康,他就会坚持下去,为父老乡亲、为子孙后代留下永远的绿色。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编:郭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