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4 17:07 | 来源:中纪委国监委 2022-05-13 07:00 | 查看:648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艺瑶
李东海给前来博物馆参观的小学生们讲解红色故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家风清正的家庭,是幸福的港湾。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风调才能雨顺,好家风的浸润,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新时代涌现出很多“最美家庭”,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着清正厚重、健康向上的家风。这成为他们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
李东海家庭:自掏腰包建红色博物馆,成为一家四代人信仰的纽带
“生活在幸福的当下,就要有一颗爱党爱国之心。”这是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委老干部局退休干部李东海经常对复兴博物馆参观者说的一句话。李东海出生于革命家庭,曾在部队服役15年,退休后拿出全部积蓄建红色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开放,讲述红色革命故事。李东海家庭被评为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
说起为何与红色文物结缘时,李东海常谈起祖、父辈坚守红色信仰对他的影响。他的祖父1938年牺牲在抗日战场,父亲1947年参加支前突击队,带领民兵支援淮海战役。李东海从小聆听革命故事长大,耳濡目染,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红色基因的种子。1968年,他报名参军。
李东海服役的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受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影响,李东海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早早就开始有意识地逐步整理收集完善党史国史军史资料。李东海还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警卫,受到郭沫若的影响,他在那时就开启了红色收藏之旅。
1983年从部队转业回乡,李东海仍坚持着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追求。2002年,退居二线工作的李东海全身心投入到收藏红色文物,开始筹建他内心深处的精神丰碑——一座红色博物馆。2009年,西平县复兴博物馆终于建成。
新四军使用过的大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布告、土地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作证、粮布票……1500平方米展厅,常年展出文物2000多件,馆藏文物6万余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家庭红色博物馆,竟是李东海靠着全部积蓄和向亲戚借钱建成的。
“当时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我自掏腰包修建红色博物馆,对我来说,筹建红色博物馆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李东海笑道。而李东海信仰的背后,还有妻子杨玉莲默默的支持。
除了无条件支持李东海建设红色博物馆的决定,每次李东海到外地收集文物,妻子都会为他带上蒸好的馒头和保温瓶,备足三天的干粮。杨玉莲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省吃俭用,勤勉持家,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李海东整理上万件红色书籍报刊等资料。“如果说红色博物馆是父亲一生坚守的红色理想,那么对于母亲来说,红色博物馆有母亲一半的功劳。”李东海儿子表示。
李东海修补整理文物,妻子就负责展厅卫生打扫,有人来参观就免费讲解……一栋五层小楼,夫妻俩每天不知道爬上爬下多少次。他们不觉得苦,反而认为一生坚守一件事,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是一种荣幸,一种乐趣。日复一日守在这方红色博物馆,就是守住家庭的红色信仰,赓续红色血脉。
李东海儿子谈道,小时候家里虽然物质不丰裕,但自己看着父亲收集存放的红色文物,听着父亲讲解的红色革命故事长大,一直觉得自己精神很富足。在言传身教的家风和父母家国情怀的影响下,李东海儿子继承了父辈们的红色精神财富,大学毕业后到武警某部队服役,如今,他成为保卫首都安全的一员。
“我儿子现在也知道爷爷的红色博物馆,对其中一些展品背后的故事也熟记于心,每逢暑假,儿子也会在博物馆里当起小讲解员,红色基因代代传。”李东海儿子笑道。
如今的红色博物馆不只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传递李东海一家四代人红色信仰的精神纽带。
张桂云家庭:夫妻俩拒绝了数十次来自双方亲属、朋友、同学、战友的“人情”
张桂云,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她的丈夫张永春,则是一名执业律师。
1990年,张桂云与正在服役的张永春相识相恋,婚后,由于丈夫仍在服役,夫妻两人开始了长达15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好不容易等到了丈夫转业的时候,张桂云支持丈夫自主择业,在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下,张永春自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名执业律师。
一位检察官,一位律师,同在法律战线,在旁人看来,这是一对再好不过的组合了。然而,正因为一方是检察官,为了避嫌,夫妻俩商定张永春不在宝坻从业和接受当事人委托。
其实,按照规定,张永春可以在宝坻执业,只要不担任妻子所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即可。但是夫妻俩认为,如果在宝坻执业,“即便是按照原则办理,对方当事人也可能认为利用了我们夫妻这层关系。”因此,为了坚持更高的职业操守,张永春选择了在北京执业,夫妻二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异地。
2017年,张永春的一位亲戚在宝坻涉案,深夜找上门来,一再要求张永春做辩护律师。张桂云夫妻严词拒绝,说明了张永春不在宝坻代理案件是原则,更不要想着因为是亲戚就指望张桂云有所“照顾”。那位亲戚只得悻悻离去。
像这样来自双方亲属、朋友、同学、战友等的“人情”,他们先后婉拒了数十次。
在张桂云的父母那里,类似的情形也不少出现。多年前,张桂云的一名亲戚因纠纷伤害他人,亲戚家属找到张桂云,要求她出面“开绿灯”,被张桂云严厉拒绝了。最后,这位亲戚入狱服刑。
那一家人对张桂云十分不满,干脆跑到张桂云的父母那里去“兴师问罪”:“都是亲戚,出了事找到你们,怎么就连垫句话都不行。你们到底有没有点儿人情味儿呀!”张桂云的母亲只好赔着笑脸。
张桂云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给父母添了麻烦,内心不免歉疚。可正直识大体的父母却说:“孩子你是干这个的,得罪人的一点小麻烦不要紧,但不能违背良心,徇私枉法那才是给家里添大麻烦!”
从事检察工作近30年来,张桂云家庭不讲私情、不讲面子,只讲法律、只讲规矩,坚决筑牢家庭“拒腐”防线。
清廉,就是守护他们一家人的幸福源泉。
彭祥华家庭:“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也是建设更加美好的家”
获评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时,彭祥华依然奋战在山东青岛地铁建设一线,他在电话里告诉了远在重庆的妻子陈进琼这个好消息。
“老彭打电话跟家里人说了,我们都感到很开心,这是我们一家人共同付出的成果。”虽然没能当面和丈夫分享喜悦,陈进琼还是很高兴,“他搞铁路建设,不在身边是家常便饭了,去年小孙女出生都没赶上。”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个家庭的感情。
彭祥华一家三代都是铁路人。彭祥华的父亲是我国第一代铁路人,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在彭祥华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东奔西走,每次出去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才回来,很少有时间待在家里,更多的是母亲的陪伴与教育。
起初,彭祥华也会不理解,问母亲为什么父亲总是不在家。母亲就会告诉他,有国才有家,父亲是在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也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家。
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彭祥华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话,也理解了父亲的工作性质。1994年,彭祥华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中铁二局的一名职工。
一开始,彭祥华被分配到隧道工程组做木工。带着父亲的榜样力量和母亲的教诲,彭祥华勤学苦干,刻苦钻研,技艺日渐精进。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彭祥华接触到爆破技术,他对此产生了兴趣,潜心研究,从一名木工成长为隧道爆破领域的专家。
“其实最早不懂爆破工作的危险性,只是觉得丈夫喜欢他的工作,就要无条件支持。”陈进琼坦言,“我们结婚快三十年了,想起来日子过得真快,我是看着他半路出家,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负责实施铁路建设中高风险爆破的高手。”说起自己的丈夫,陈进琼满是自豪和幸福。
彭祥华在铁路上工作的这些年里,妻子陈进琼一直留在重庆老家,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操持家务。为了能够让彭祥华在外安心工作,每次打电话回来,陈进琼都是报喜不报忧,让丈夫放心。
陈进琼觉得这都是自己该做的,她认为夫妻同心,就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好,为祖国的大家庭出一份力。彭祥华每次回家,虽然都待不了多久,但总是尽可能多为家里做点事,他会和家人分享自己最近的见闻,主动承担家务、把家里坏掉的物件翻出来修一修,“这也算是老本行嘛”。
“有时从电视上看到哪里的路修通了,哪里的铁路通车了,爷爷奶奶就会告诉我,这条路有父亲的参与,那时,我就会为父亲感到自豪。”彭祥华的儿子彭金昌,一如当年的彭祥华,从不理解、到敬佩、再到追随,彭金昌成了家里第三代铁路人,参与了“一带一路”上磨万铁路的建设。
“是我们强大的祖国让我有机会参与了这么多重点工程的建设,我们的小家庭虽然聚少离多,却让我们更懂得了家的意义和国的意义。”彭祥华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