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1 17: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04-02 | 查看:4441次
在海南省临高县北端三面环海的岬角上,静静地矗立着一座红白相间的灯塔——临高灯塔。每当夜幕降临,灯塔就光芒四射,为航行的船只指引着航向。
当年,海口航标处临高灯塔守灯员王光民,就把一生都倾注在了守塔上。如今,他的儿子王健也和父亲做了一样的选择。
王健和父亲在灯塔前合影。人民网 符武平 摄
王光民是新中国成立后临高灯塔的第一代守灯员。1969年,27岁的王光民经过层层审查,到当时属于部队管辖的临高灯塔当上了值守员。他有两项主要工作,一是按时点亮和熄灭灯光,二是保养灯塔。
那时的灯塔靠人工点灯和熄灯,天黑时王光民就爬上灯塔点亮航灯,漫漫长夜里要不时走出房子查看,确保航灯长明,等到天亮又爬上塔顶熄灯。
临高灯塔的材质是金属材料,加之常年矗立在海边,如果缺乏养护很快就会出现锈蚀。因为灯塔地处偏僻,不通自来水,王光民只能从家里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桶一桶运来淡水,再用这来之不易的淡水仔细清洁灯塔内外,防止灯塔锈蚀。这样孤独而又单调的工作,王光民一干就是33年。
父亲的坚守在王健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2003年,王健放弃了前往繁华都市的机会,捧过了父亲王光民值守灯塔的接力棒。
王健和父亲。人民网 符武平 摄
王健刚接手时,除了对新工作的热情,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几乎都是一片空白,是父亲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操作灯具、怎样保养灯塔、怎样写灯塔值班日志……王健说,父亲对生活方面不是特别讲究,但对于工作却是一丝不苟,稍有差池便是一顿毫不留情的训斥。那时已经30多岁的王健被训得感觉“脸上都挂不住”,但他知道,父亲不仅是为了自己好,更是为了灯塔的安全。
2005年9月,台风“达维”登陆海南,台风引发了部分电厂连续跳机解列,最终导致罕见的全省范围大面积停电。王健回忆说,台风登陆的前一天晚上,父亲顶着10级大风,赶到灯塔,领着他加固灯笼门窗,检查线路,还让他每隔一个小时爬上摇晃灯塔查看一次,查验一下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台风过后,在全岛7天停电的每个晚上,父亲都和他在灯房里坚守,保证着1小时查看1次灯塔的频率。父子俩整晚基本没有合眼,确保了灯塔的正常发光。
与此同时,父亲还带着王健清理灯塔周边倒伏的树木,打扫出一条通道,又从家里运来淡水,清洗和保养灯塔……
王健在进行清洁工作。人民网 符武平 摄
“灯塔就像船舶航行的眼睛,可以让他们找到安全的方向。”7天过去,全岛恢复供电,生产秩序也随之逐渐恢复正常。父亲带着王健登上临高灯塔塔顶,望着晚霞余光下万家灯火和南来北往的船只,看着父亲脸上露出的满足笑容,他心里就像这座灯塔一样亮堂起来。
在没有灾害天气和临时任务时,灯塔值守员的工作是固定的: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关掉灯塔电源后,王健便开始灯塔的保养维护工作。海南的气候高温、高湿、高盐,对钢制灯塔的侵蚀尤为严重。王健每日都要用清水对塔身内外、灯笼、支撑灯塔的350条钢杆进行清洁,用羊皮纸仔细擦拭牛眼透镜的灯器,从而缓解海风盐雾对灯塔的腐蚀,确保灯塔设备崭新如故。
22米高的灯塔内部有82级螺旋台阶,宽度仅容1人通过,这样狭窄的楼梯,他每天至少要走上两三趟。
工作中的王健。图片来源:南海之声
从家里到灯塔是800米,就算是步行也就是10多分钟的事情,但只要在岗值守,王健从来没有回过家。反而是81岁的王光民,时不时就来到灯塔小院里,陪伴着儿子一起值守,他说“看到了灯塔心里更踏实”。
“父亲在这里,我干活起来也有底气。”王健说,父亲退休后,最常到的地方还是灯塔,这是他一辈子的牵念。
他已经记不清父亲在灯塔下陪伴了他多少个日夜,但他知道,父亲希望儿子能把自己创造的“值守33年无事故”的纪录继续延续下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