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图)

发布时间:2022-05-03 17:50 | 来源:云岭先锋网 2021-01-04 17:12:42 | 查看:6947次

曾经的西畴荒山发展起猕猴桃产业。邹鹏 摄

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是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弘扬和践行“西畴精神”,需要干劲、闯劲、韧劲、狠劲和巧劲,让“西畴精神”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种精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在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是无数人攻坚克难沉淀而来的。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脱贫攻坚、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力量源泉,是西畴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弘扬和践行“西畴精神”,让“西畴精神”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要沿着原有的足迹,需要干劲、闯劲、韧劲、狠劲和巧劲,为云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弘扬“西畴精神”,需要立说立行的干劲

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历史上的西畴,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最集中、最突出、最直接的地区之一。在这个曾被澳大利亚地质学家断言“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国家级贫困县,“老、少、边、穷、山”成为无法回避的区域特征。面对荒凉闭塞的生存环境、艰险难行的崎岖山路、落后贫困的生产生活,西畴人民以惊天动地的气概、感天动地的精神,喊出了“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时代最强音。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更需要这样一股干劲。要以“西畴精神”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深处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推崇实干,不仅需要个人的进取,更需要国家以制度搭建干事创业的良好平台。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策托底的保基本、守底线作用,为实干者、苦干者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在奋斗征程轻松上阵。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给实干者、苦干者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有条件去实现人生出彩。

弘扬“西畴精神”,需要敢为人先的闯劲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针对云南的特殊省情和发展实际,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特别是在调研云南乌蒙山区的扶贫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大力鼓舞下,西畴儿女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县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炸石造地10万余亩,治理石漠化14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5%提高到50.68%。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5元,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地区发展奇迹。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需要这样一股闯劲。针对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难题,针对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课题,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更要有敢为人先、敢涉险滩的勇气,扎实、细致、科学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让脱贫摘帽更稳定、可持续,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弘扬“西畴精神”,需要百折不挠的韧劲

成就一番事业,往往需要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风险和挑战,是一味避让、畏首畏尾,还是迎难而上、坚韧前行?结果大不相同。西畴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群山裸露、怪石林立,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条件下,西畴人民不怨天尤人、不坐等受穷,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为了修路,他们老老少少齐上阵。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忍;人滚下坡去,爬起来!为了治理石漠化,他们前赴后继攻坚,一点一滴改变,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坚持不懈探索出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在铸就“西畴精神”的伟大实践中,饱含着艰辛与挫折,连接着失败与奋起,演绎着苦难与辉煌。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需要这样一股韧劲。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场持久战,拼的是恒心、拼的是韧劲、拼的是毅力,需要有长期作战、持久作战的心理准备,“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只要还有一个人未脱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脱贫。特别是在当前的清零扫尾阶段,更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反反复复查缺补漏,不厌其烦巩固提升,切实下足“绣花”功夫,让全面小康的生活实景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生动展现。

弘扬“西畴精神”,需要一鼓作气的狠劲

足球比赛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临门一脚”,指靠近球门的射门,引申为在整个行动中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动作,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努力,这样的努力,实为一种“狠劲”。20多年来,西畴县人民群众从炸石造地到综合治理,以雷霆万钧之势,硬是在石头缝里“抠”出一块块耕地,全县以人均不足0.8亩的耕地养活了26万人口,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需要这样一股狠劲。要深刻认识到,眼下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关键节点,目前未脱贫的人口虽然不多,但这些人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因此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的重要讲话内涵,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坚决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弘扬“西畴精神”,需要科学管用的巧劲

“西畴精神”之所以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就在于它不是粗放式、不顾实际的蛮干瞎干,而是与时俱进、科学创新的。数十年来,西畴人民在统筹谋划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植树造林,从修路保通转向路面硬化、提档升级,从传统耕作方式转向学科技、用科技,实现“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最终呈现出西畴难能可贵的创新发展模式、经验和路径。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需要这样一股巧劲。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分析判断形势、研究谋划发展、有效推进工作的方法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准确把握收官之战的任务特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精准施策,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更加求真务实、更加科学高效的作风全力以赴打好这场硬仗,圆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作者:马喜梅、刘稳权,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委宣传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