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3 11:26 | 来源:新华网 2022 04/22 16:16:03 | 查看:413次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题:静下来,读书和思考——专访作家陈彦
新华社记者白瀛、刘小草
他凭戏曲代表作“西京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蜚声戏剧界;他的长篇小说《主角》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作家陈彦来到新华社全媒体栏目“大家悦读课”录制现场,聊阅读谈写作。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陈彦说,在浮躁的快节奏时代,希望有更多人能够认认真真地静下来,去读书、写作,去整体性地思考现实和社会生活。
陈彦(右)在新华社全媒体栏目“大家悦读课”录制现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每个成功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开始。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陈彦生长的镇安县,这个封闭的陕南山区的书店一下子丰富起来,歌德、托尔斯泰、雨果、屠格涅夫等外国文学家的著作,以及《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中国文学名著开始上架。
“当时为了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我足足等了半年——每次书店只能进一两套,很快就被人拿走了。”陈彦回忆,“在这个山区,当时有那么多年轻人有文学梦。从省里来的作家们经常会来讲文学,在那里我学到很多东西,很自然就喜欢上文学,为创作打下了基础。”
在陈彦看来,阅读是从他人的生命和历史中获取经验,让自己更接近理想的生活,同时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说,“我感恩阅读,我的成长经历完全是阅读建构起来的。”
在这个短视频充斥的快节奏时代,陈彦建议,青少年要阅读那些经过千百年人类共同筛选出的经典作品,而阅读是个笨功夫,功利化的阅读越少越好。
陈彦在北京“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内阅读(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陈彦从十几岁开始写作,近40年从未间断。他很少社会交往,下班后很快回家,开始读书写作,周末基本也不出去。写作时把门窗紧闭,哪怕是中午都会拉上窗帘,一道灯光打下来,开始是聚焦到稿纸上,后来聚焦到电脑上。
“这种聚焦让我可以全部进入我的世界和文学人物去对话、去创造。”陈彦说,“《庄子》讲‘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人一辈子干不了多少事情,要干什么就把心思多朝上面用,自然就会有收获。”
静下来,是陈彦阅读、写作甚至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他认为,文学创作者应该同当下世界和社会生活拉开距离,保持安静思考、书写和阅读。“再艰苦的环境、再浮躁的时代,肯定也有人不浮躁,能够认认真真地静下心去读书、写作,去整体性地思考现实、思考社会生活。”
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的20多年中,陈彦静心阅读了大量中国经典名作,也常思考它们穿越千百年保持生命力的秘密:司马迁的《史记》很多内容在今天仍具有现代文明的深切洞穿,不少宋元杂剧用现代意识烛照也具有一定的文明价值。
他说,用现代意识阅读经典,就会对历史和传统作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今天仍然适用的,哪些是要创新转换的,哪些是会走向明天的,哪些是人类恒常不变的。
陈彦肖像(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写出生活毛茸茸的质感
冷静不是冷漠。很大程度上,陈彦继承了陕西文学的创作传统,始终坚持现实题材创作,关注火热的当下生活。从“西京三部曲”到“舞台三部曲”,他一直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被读者和评论家认为其喜爱“为小人物立传”。
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舞台三部曲”(《装台》《主角》《喜剧》),题材都没离开舞台内外他所熟悉的生活:关注舞台背后的装台工,讲山里的放羊娃如何成长为“秦腔皇后”,写父子三位喜剧人的悲喜人生……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必然对时代要有回应、有发声。作家要写自己烂熟于心的生活,否则连皮毛都描摹不好,更别说深层解剖了。”陈彦说。
他观察到,当下不少写作者局限于二手材料,忽略了真实生活,写不出“烟火气”。为此他提出:“一定要到田野去,到生活最真实的场域去,要写出生活毛茸茸的质感。”
他自己就是如此实践的:为写《大树西迁》,在西安和上海两所交通大学共待了5个多月;写《西京故事》时,先后到西安当时最大的两个农民工聚居地采风……
“当然,生活不是拘泥于自己身边的那一点‘小’事、‘小’个人。有了生活,再用一种眼光和格局去折射更广阔的社会,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宽度和广度。”陈彦说。
剧作《迟开的玫瑰》中,背负家人梦想、托举生活重担的大姐乔雪梅,在剧烈的“下沉”与“上升”中,展现生命价值;小说《装台》中,“鸡贼又可爱”的装台工刁顺子,让人在家长里短中读懂烟火尘埃,读出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担当……
“站在社会顶尖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人是塔身和基座。一定要认识到托举成功者的磅礴力量。”陈彦说,“如果看不到这种对成功者的巨大的推动力,不肯定他们的生命价值和劳动价值,作为一个作家,创作是有巨大缺憾的。”
这是陈彦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舞台三部曲”已出版书籍(上)和相应的部分手稿(下)(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